北极雀

高三课外文化常识检测44题

发布时间:2023/1/8 14:41:02   

文化常识分类检测

来自:小雨点的梦想

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爵位常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些爵位除了同姓王侯外,其余多是因为事功和世袭而封的。

B.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

C.古代职位中有一些逐步演化为虚职,例如“太师”“太保”等,没有具体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

D.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

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他们学问渊博,明清时期常负责给皇帝讲学。

C.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D.刺史本是中央巡察地方的官员,东汉以后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的朝代称为太守、知州、知府、知县。滕子京曾任巴陵郡太守。

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知政事是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范仲淹曾任此职。

B.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般是满族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兼任,汉人不能任职。

C.屈原曾经任楚国的左徒,左徒的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和后世的左右拾遗相当。

D.侍郎原来是指宫廷近侍,唐代成为六部尚书的副职;郎中原先是宫廷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

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曾任此职。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里胥是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B.三省中有决策功能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他们负责讨论、草拟、审查、颁发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

C.古代的官名有的职位变化很大,例如令尹在战国时候的楚国是最高军政长官,明清时期指的是县令。

D.古代的降职可以称“除”“谪”“贬”“黜”“左迁”,古代代理官职可以称“摄”“署”“代”“权”。

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汉代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叫作荐举。由侯国、州郡的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九品中正制中所谓“品”,就是由中正官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评定的等级。评议结果上交复核批准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D.科举制度指从唐代开始的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7.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叫院试,通过后为秀才;其次是乡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次是会考,考取的叫贡士;最后是殿试,通过的为进士。

B.乡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在次年的二月举行,称春闱,因为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

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如果连考乡试、会试、殿试的头名,即解元、会元、状元,称“三元及第”。

D.生员是指通过初级的院试考试者,又称为秀才。考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叫童生,范进中举之前就是童生身份。

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考试科目内容更广泛,形式上有帖括、墨义、明经、策对等,甚至有附加的试帖诗,明清时期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依据,规定了八股文体。

B.唐代礼部试不糊名,即考生信息公开;士人们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常将诗文集呈给文坛有名望者,以期获得推荐。这种做法叫“行卷”。

C.唐代在武则天朝设立武科,考选武举人,宋代增考军事策略。科举四宴中的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的俊彦开设。

D.唐代很多诗人、文学家都出身于进士,如王勃、王维、贺知章、韩愈、柳宗元等,他们更早是贡生身份。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塾是我国古代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B.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书院。

C.夏代学校的名称是“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殷商时代学校称“庠”;周代学校称“序”。

D.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10.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司业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B.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C.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D.博士指古代学位最高的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被称王荆公是称爵号,称王文公是称谥号,称王临川是称籍贯。

B.尊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方的女儿为令爱,谦称自己的母亲为家严。

C.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后取字,是成年的标志,对人称字表示尊敬。

D.皇帝的谥号寓含褒贬,“文”“武”表示褒扬,“哀”“思”表示同情。

1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三公、郡守为“阁下”,现在“阁下”已经转变成一种常用的尊称。

B.古代的名和字之间常有意义的关联。例如杜甫的“甫”古义为美男子,他的字是“子美”。

C.古人的号多由自己取定,表达某种情怀或志趣。陶渊明的号“五柳先生”表达了他恬淡的生活志趣。

D.古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常用“贱内”“拙荆”“糟糠”“贱妾”等,谦称孩子常用“犬子”“弱息”“不才”等。

1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尊长对晚辈可直呼其名,如果同辈之间直呼其名则大不敬,但直呼名可以用于对恶人的鄙视。

B.古代用籍贯称人,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称柳柳州;也可称郡望,例如韩愈称韩昌黎。

C.古代用官名称人,如杜甫称“杜工部”是因为他任过工部员外郎,又称“杜拾遗”是因为任过左拾遗。

D.古代还常用书斋名称呼人名,如杨万里称杨诚斋,姚鼐称姚惜抱,称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1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博鸡者事》中“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称呼陶姓者,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多在称谓前面加上“家”“舍”等字,如家父,舍兄;称呼对方亲属加出上“令”“尊”“贤”“仁”等。

C.谦称自己后学如“晚生”,谦称自己才能平庸用“不佞”,有一定身份的人自谦“在下”,老人自谦“老朽”。

D.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高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1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嫡,指正妻和正妻所生的子女,是宗法社会的家族正支,嫡子是家族权力的继承人选。《红楼梦》中宝玉是嫡子,贾环是庶出。

B.兄弟排行,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

C.在父权社会,女子改嫁称为“再醮”,被认为是不贞洁的。刘兰芝因为婆婆责骂她“举动自专由”,犯了“七出”之过被休。

D.在宗族中,嗣位的应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嫡长子称为“嗣君”,如果没有子嗣,为传承宗族,可以过继同宗子弟为嗣子。

1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稷”,谷神叫“社”,后来以社稷代指国家,可见土地和粮食的重要性。

C.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祀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封禅”。

D.古代祭祀前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底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1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日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

B.庐冢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建的房舍。

C.朝廷官员如若父母去世,除丞相一职,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D.祖道是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1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B.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见客人来,离席起立,以示敬意,这种仪礼叫虚左。

C.“再拜”指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D.“箕踞”时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

1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加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并取“字”。

B.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时一般在18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C.古时把一个匏瓜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一瓢用酒漱口,就叫合卺。

D.古人用青布搭成的帐篷,称青庐,用以举行婚礼,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成婚次日新媳妇要拜见公婆,共同进食,称拜舅姑。

20.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指的是阴历中“年”的开始,和阴历中的建子月相关。春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不一定是同时的。

B.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古人写此节的诗词很多,例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寒食节要禁烟火,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是寒食节情景。

D.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2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一般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驱“五毒”等习俗,唐代诗人殷尧藩的诗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写的就是端午节。

B.乞巧节又称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C.中秋节又称中元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自己中秋之夜思亲之情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良好愿望。

D.重阳时节古人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人比黄花瘦”写的就是重阳节的别样情怀。

2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腊日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教的吃腊八粥后来成为风俗。

B.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家家团聚吃“年饭”,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称为“守岁。

C.上巳节,旧俗以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曲水流觞,祭祀祖先,叫作祓禊、修禊。魏晋以后把上已节固定为三月三日。

D.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过花朝节的。

2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

B.某人生于甲戌年,属狗;他的弟弟生于丁丑年,属猪。这种将十二生肖和天干地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属相说。

C.古代的寿诞礼有一定讲究,例如父母在不做寿;男性做寿称椿寿,女性做寿称萱寿,所以高龄父母健在可以称“椿萱并茂”。

D.成语“素车白马”指古代凶、丧之事所用的白车白马。“哀毁骨立”形容孝子在守孝期间由于过分悲哀而损伤了身体。

2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的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B.“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C.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D.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对饮食还是比较讲究的。

2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B.鼎,古代专用来进行祭祀的器具,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C.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

D.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

2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奁,指古代汉族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流行于战国至唐、宋间。

B.鉴,盛器。盛水作为镜子之用。“铜鉴”是指用铜做成的盛水器具。

C.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苦的清高生活。

D.杵,春米或捶衣的木棒,臼是舂米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

2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池”指的是城墙。汉代贾谊《过秦论》:“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写秦始皇凭借黄河建立华山一般高耸的城墙。

B.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C.城堞是城墙上齿状的矮墙,墙垛战时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从孔隙中则可对敌人射箭发炮。

D.烽火台一般建在险要处或交通要道上,烽火台的建立是用于发送战报传递紧急军情的。

2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

B.古代房屋一般坐北朝南,是指房屋的背面朝向北面,房屋的前面朝向南边,这主要是考虑房子的采光通风。

C.古代一般家庭有正门和角门。正门只在举行家族重大仪式或者有显贵客人光临时才开启,一般情况下开角门。

D.园林建筑中,轩是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是一种点缀性的建筑,榭是水边建筑,人们在此倚栏赏景。

2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荆轲刺秦王》中的“变徽之声”是徵、羽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B.雅乐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歌词“典雅纯正”。

C.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X调”,如以商声起点的称商调。

D.《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30.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房四宝中有著名的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B.“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C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表面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古人常用这种方法刻印图章。

D.书法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隶书、汉篆书,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

3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仪式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

B.射覆中“射”是猜度之义,“覆”是覆盖之义。覆者用瓯、盂等器物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C.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

D.古代文人弹奏的一般是古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的传统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竹。

3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B.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用参宿和商宿一东一西,此出彼没比喻难以相见。

C.古人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例如参宿的分野是益州,井宿的分野是雍州。

D.四象是指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气冲斗牛”中的“斗牛”二星宿在东方。

3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将某些天文现象比拟人间的祸福,例如彗星袭月、白虹贯日就是不吉祥的征兆,把五彩云的出现视为祥瑞。

B.古时的月亮别称有玉兔、嫦娥、蟾宫、广寒、望舒等,太阳的别称有金轮、羲和、金乌、阳景、六龙等。

C.古人常将某些星象和人事勾连起来,例如认为天狼星主侵扰,文曲星主管文运,华盖星代表鸿运当头等。

D.古代人根据星象确定东南西北的方位,北斗星和北极星因为容易辨认,所以成为确定方位的重要星辰。

3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它们对应着气候、物候的变化,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B.“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搭配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C.古代纪年方法有很多种,如《扬州慢》中:“淳熙丙申”,“淳熙”为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法,这一年是猴年。

D.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子月是一月。

3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用月相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这一天是月末,又是天干地支的戊申日。

B.古人用天色纪时,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7~19时。

C.“三更半夜”中的“三更”指的是现在的23~1时,也称“丙夜”,敲三通鼓报时。这个时段即一天中的“子时”。

D.苏轼游赤壁是在“壬戌之秋”,即公元年,两年后的年他离开黄州前往登州,按天干地支纪年是在甲子年。

3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有一些测量天文现象的仪器,例如表、圭表、日晷、浑天仪等,计时的器具有壶漏等。

B.闰月是调节历法的周年时间和太阳公转时间偏差的一种方法,古人在使用阴历历法时每三年用“闰”来调整一次。

C.古人根据太阳的运行区分四季,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历法的制定能够为农事生产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

D.阳历和阴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3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词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为西域。

B.《过秦论》中有“序八州而朝同列”句,秦居雍州,楚居荆州,燕赵居冀州,郑居豫州。

C.古人称“天下”用“四海”“海内”“六合”“八荒”“宇内”,其中“六合”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同义。

D.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粵各地,统称为百越,又称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3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照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的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这个区域。

B.江左,即江东。古人以左为东,以西为右。“江表”和“江东”都是泛指长江南岸地区。

C.古文中的“河”一般专指黄河,“西河”即黄河以西地区。“河东”指黄河以东地区。柳宗元是河东人,又称柳河东。

D.《扬州慢》中的“淮左名都”指扬州,因为扬州在淮水东边。“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咏的是石头城,也是指扬州。

3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B.“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清朝末年的“闯关东”指百姓越过函谷关和潼关去谋生计。

C.“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这里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D.中国古代的名关中,“函谷关”“剑门关”“潼关”都以险要著称。剑门关沟通川陕。潼关守住了关中。

40.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南面。

B.路,宋朝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三辅,也代指国都附近地区。“城阙用城墙和宫阙代指京城。

D.古代地名有很多别称,例如南京古称金陵、建康、建业、石头城,扬州别称广陵、淮扬,杭州称临安。

41.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时只有王公贵人才能着冠。奴仆只能用“巾”包头,王公贵人在巾上加冠。

B.冕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前后数串玉叫旒。天子有12旒。

C.乌纱帽,用纱做成,有内衬,有两翼。多为官服,也代指官位。

D.成语“纨绔子弟”中的“纨绔”指上衣和下裳精美。代指富豪子弟。

4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褐是粗布或粗布衣服。衣褐者多是身份低微的人。

B.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子的一种。

C.唐代官员着紫穿青色者身居高位,而穿红色衣着者,官卑职微。

D.衽指衣襟。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称左衽。

4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刑也就是墨刑,一般用来处罚罪行较轻的人。林冲被发配沧州时就用了黥刑。

B.劓刑是一种酷刑,春秋战国时普遍使用;汉文帝将其改为笞刑;隋代以后,刑典中取消劓刑。

C.答刑和杖刑都是用荆条、竹板抽打。廉颇负荆请罪时肉袒,就是请蔺相如施行笞刑。

D.刖是古代一种酷刑。和氏璧故事中的楚国人卞和献玉因为被误解所遭受的就是刖刑。

4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膑,古代酷刑之一。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被庞涓骗到魏国遭受膑刑。

B.宫刑,五刑之一,又称腐刑。史学家司马迁曾遭受宫刑。

C.大辟,死刑。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中“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揭露了官员的残暴。

D.车裂,古代酷刑。商鞅变法失败后,被施行的就是车裂的刑罚。

课外文化常识检测答案

1.D解析:御史无权弹劾皇帝

2.D解析:知县是管理县政的最高长官,职位低于知府。

3.B解析:汉人可以任职军机大臣,如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

4.B解析: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掌管各地上诉的是最高司法官员。

5.D解析:“除”是拜官授职。

6.D解析: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

7.D解析:范进中举之前是生员,也就是秀才。

8.D解析:说这些进士是贡生身份不对。应是“贡士”。贡生主要是指明清时期的国子监的生员。贡生”和贡士”是两个概念。

9.C解析:股商时代学校称“序”;周代学校称“庠”。

10.D解析:博士在古代不是学位,常指讲授经学的教师。

《课外文化常识分类简编》检测三

11.B解析: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

12.D解析:“贱妾”是古代妇女谦称自己,“不才”是谦称自己。

13.B解析:柳柳州是用任职的官地称呼,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称他的籍贯应是柳河东,他是河东(山西运城一带)人。

14.B解析:称自己一方的亲属、尊长、年长前用“家”,年幼或晚辈用“舍”。所以称兄长应该称“家兄”。

15.C解析:刘兰芝是主动提出离开焦仲卿家的。

16.B解析:土神为社,谷神为稷。

17.C解析:不论何种官职,都必须辞官。

18.B解析:这种仪礼叫避席。

19.B解析:女子举行笄礼在15岁。

20.D解析:李清照词《声声慢》不是写清明节的。

21.C解析:中秋节和中元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中元节是冥节。

22.C解析:曲水流觞是文人雅事,不是经常性的活动,也不是祓禊、修禊的仪式。

23.B解析:生于丁丑年属相是牛。

24.C解析:说法太绝对,老百姓可以通过渔猎的方式获取肉食。

25.B解析:鼎主要是作为炊具。

26.B解析:铜鉴是指用铜磨制的镜子。

27.A解析:“城池”是指城墙和护城河。《过秦论》句子的意思是脚踏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

28.C解析:正门和角门是豪门大户才有的。

29.A解析:“变徵”是“角”和“徵”之间的。

.D解析:应该是秦篆书,汉隶书。

31.D解析:古琴的材料是丝弦,不是竹,属于八音中的“丝”。

32.D解析:牛宿和斗宿在北方。

33.C解析:华盖星代表厄运。

34.D解析:阴历子月是十一月。

35.B解析: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21时。

36.D解析:阳历年月日比阴历要早一个月左右。

37.C、解析:“海内”指国境之内。“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的是生辰八字。

38.D解析:石头城是南京。

39.B解析:清末的“闯关东”中的“关”指山海关。

40.A解析:“汉阴”指汉水南面。

41.D解析:“纨绔”指细绢做的裤子。

42.C解析:官员穿红色者身居高位,青色者官位低。见《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43.C解析:“负荆请罪”只是请求责罚,不能说是请求答刑。

44.C解析:方苞话的原意是“只有砍头的刑罚没有可以用来要挟家属的,但是还是可以用首级来做抵押的资本”。揭露的是狱吏的贪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8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