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一得斋记现代欧冶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23/2/20 22:14:46   

□杨新元

炉火随着风箱的拉动,发出滋滋的响声和向上窜的火舌。一块长方形的铁块,被熊熊的炉火锻烧得通体鲜红。两位腰圆膀粗的铸剑工,熟练地用铁钳将铁块从炉里取出,放在铁氈上,然后抡起铁锤一阵锻打,一时火星四溅,“丁当”之声不绝于耳。此刻,我站在位于龙泉市内的一个铸剑工棚里,平生第一次观看一把剑的生产艺术和工艺流程。

虽然,室外已是秋天,秋风吹过,落叶缤纷。可在这个有着七八台铸剑炉的工棚里,分明洋溢着春的气息,夏的火热。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诗人对龙泉宝剑的的礼赞:“千锤百炼方成品,图案七星刻上边。”

听友人介绍,龙泉宝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周。而春秋时欧冶子铸剑于龙泉秦溪山麓的传说,更为龙泉宝剑增添了神奇、优美的意韵。据《越绝书》载: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秦阿’‘工布’。”据说龙泉原名龙渊,就是因剑而得名,因为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名龙泉。如今,在龙泉城南的秦溪山边,还有一个剑池湖遗址,就是古时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当年,秦溪山南侧有七口井,如北极星般分布,古井后有古松,井水甘冽,用此井的水淬剑,能增加刚度,不易锈蚀。这七口古井,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岁月磨砺后,现在已只剩了一口,井后的古松也不复见了。不过,千百年来,欧冶子的铸剑技艺却绵绵不绝,一直流传下来。在龙泉市里,处处可见欧冶子的传人。人们为了纪念欧冶子,都在自己生产的剑上刻上七颗星,龙泉七星宝剑也就由此衍生。

而后人在秦溪山麓建立的欧冶子将军庙,至今香火颇旺,游人很多,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据《寰宇通志》载:“欧冶子庙,在龙泉县南五里剑池湖前。相传欧冶子乃吴王阖闾大夫时,常铸剑于此,或为淬剑。湖旁有古遗铁,人间得之此。”年7月,浙江电视台拍摄《龙泉宝剑》专题片,其中“祭祖”一部分内容就是在欧冶子庙拍摄的。“春秋吴越,剑师神工。秦溪山下,剑池湖畔。欧冶运巧,剑号龙渊。北斗耀奇,潜龙在渊。龙光九城,剑气千秋。将军功绩,龙剑之祖。”在剑匠们虔诚的咏读声中,一股延续了几千年的凛凛剑气,在秦溪山麓回荡。

说话间,那块厚厚的长方形铁块,在铸剑工人的多次炼烧、锻打下,渐渐变长变薄。同行的一位作家跃跃欲试,也抡起铁锤锻打起来,可惜平时劳动不多,打了十几下就气喘吁吁了。而从一块长方形的厚铁块到铸成一把剑,至少也要锻打几百几千下,其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铸剑师傅告诉我,制作一把剑,少者三四天,多者需五六天。要经过锻打、淬火、铲削、锉光、磨砺、刻花、试剑、装鞘等几十道工序。我看到,这块经过无数次锻打的铁,此时已显出剑的雏形。

在铸剑炉旁,一位师傅正用钢针在剑坯上镂刻着,宛若文人用笔在纸上作画。我走近观看,不过十几分钟时间,一条腾云驾雾的龙,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就刻好了。我赞道:“好手艺!”师傅笑笑说:“天天刻,就熟练了。”“为什么在剑上刻一龙一凤?”“相传欧冶子在龙泉铸剑,当第一对雌雄剑铸成时,忽然化作一道金光射向天空,倾刻又变成一龙一凤。后人为了不忘欧冶子铸剑的功绩,就在剑上刻龙凤图案,几千年来一直如此。”

哦,好美丽的传说!

看过铸剑工场,我们又来到了著名的龙泉青瓷宝剑园区。这里,龙泉市有名的宝剑铺一家挨着一家。徜徉在一家又一家宝剑铺中,琳琅满目的各式宝剑令我们大开眼界。

在中国古代各种冷兵器家族中,剑是一种源远流长、有刺杀护卫和装饰佩带功能的短兵器。东汉以前,剑作为军队的标准装备而出现在军事舞台上。而东汉以后,由于各种新式武器的流行,剑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而佩剑却成为一种地位和荣誉的象征。据说,历代帝王都为自己铸有心爱之剑,《晋书》载:“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这些帝王之剑,在古籍上都有记载,剑身上刻有图案与篆书,是无价之宝。而在各种宝剑中,又以龙泉剑最为有名。

龙泉,因剑而得名,素有“宝剑之乡”的美称。这个位于浙江省西南、与福建省相邻的边陲县镇,有着内涵十分丰富的宝剑文化底蕴。此刻,我在各家剑铺里看着各种各样的宝剑,脑海里也随之出现了许多与剑、特别是与龙泉宝剑有关的传说与典故。

我们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黄帝,可能是传说中最早的铸剑者。传说中,黄帝有很多发明,包括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药、算术等,所以黄帝又被子称为“人文始祖”。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势备》一文中,有明确的记载:“黄帝造剑。”在《广黄帝本行记》中,也有“轩辕(黄)帝采首山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其上”的记载。这些,我想可能是有关剑的最早记录了。

而更富有神话色彩的记载,当数“丰城剑气”的典故了。“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这是唐代诗人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这里的龙光,就是指宝剑的光,而斗、牛都是天上星座的名称。龙光射斗牛,就是指宝剑发出的光,一直射到天空的星座上。按照我辈人的想像,一把剑的毫光,是无论如何不会像功率强大的射光灯一样,光柱直射天空的。可古人却想到了,我想,这可能是古人对宝剑的崇拜所致,充满着浪漫的情怀。王勃为什么将宝剑的光称为龙光呢?因为这把剑就是龙泉宝剑。在这句诗里,王勃就是用了“丰城剑气”的典故。而这个典故,又同欧冶子为楚王铸的龙渊剑有关。所以,在龙泉市于年在欧冶子古铸剑地秦溪山重建剑池亭时,亭柱上的楹联就是:“龙光昭九城,剑气贯千秋。”

相传秦始王统一六国后,龙渊、秦阿二剑为秦始王所得。一次,在秦始王出巡全国时,乘船行于鄱阳湖,突遇风浪,惊涛拍船。随从人员说这是水妖作怪,秦始王听了大怒,立即取出龙渊、秦阿宝剑,命人埋于丰水之源(即今丰城),以压邪镇妖。后来,秦始王死于出巡途中,两剑也就不知去向。

一直到多后的晋代,龙渊、秦阿二剑才又重现于世。那是西晋初年,斗、牛星座间常有一团紫气。宰相张华召来对天文有较深造诣的豫章人雷焕,夜观天象。雷焕认为,这紫气是宝剑之精光,出现在豫章丰城方向。于是,张华派他当丰城县令,暗中找寻。结果,在丰城地下挖出一石匣,内有双剑,一名龙渊,一名秦阿。因为这两把剑是稀世之物,所以后人就用“丰城剑气”来形容杰出人才或宝贵之物。然而,张华死后,龙渊剑又不知去向。雷焕死后,其子雷华带秦阿剑途经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落水。派人下水寻找,竟看见两条长龙翻腾而去。从此,龙渊剑和秦阿剑又丢失了。

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亦真亦幻,美丽动听,令人对龙泉宝剑产生无限遐想。在千百年的岁月长河里,龙泉宝剑的各种传说就是这样在民间流传着,绵绵不绝。不过,一把剑要在人世间流传,事实上也是十分艰难。据友人介绍,龙泉的宝剑业几度兴衰,到解放前夕,由于经济萧条,已奄奄一息了。全市只剩下3家剑铺,还要靠兼造铁制农具才可勉强度日。解放后,宝剑艺人组织起来,走上了集体化生产的道路,龙泉宝剑开始了新的发展期。而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为这朵中华工艺美术百花苑中的奇葩带来了新的春天。年,龙泉出现了首家个体剑铺陈阿金剑铺。接着,沈广隆剑铺、龙渊剑厂、千字号宝剑厂、万字号宝剑厂等集体、个体剑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在,全市已有宝剑企业一百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而且能工巧匠层出不穷,在历次全国性武术器械比赛和评比中,龙泉宝剑都独占鳌头。我想,这些现代的“欧冶子”,正为龙泉宝剑的振兴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欧冶子地下有知,他也当欣慰矣。

剑,从冷兵器时代作为刺杀护卫的武器,到目前实际功能逐渐退化,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环境的装饰品了。然而,窃以为,几千年来形成的剑道却不应退化,是我们应当保留乃至发扬的东西。

当然,我们不是去提倡像古人那样“仗剑走天下,拔剑主正义”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要吸取中国剑文化中那种积极向上,敢于为社会承担责任和道义的精神。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物欲横留,人心浮躁,不少人的精神好像得了软骨病,彷徨、胆怯、势利、自私,这正是文化缺席的表征。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开展“剑道书香”的大讨论,用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催生人们刚正不阿、铲除邪恶的豪气,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实在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服之御左右,除凶致福祥。”我不禁吟咏起曹丕的诗来,一股豪气、正气,在我胸中回荡。

作者简介:杨新元,中国作协会员,浙江日报高级记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3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