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生活环境 >> 艺雀艺术史论中国古代美术隋唐五代美术山
山水绘画
1.展子虔
中国隋代画家。展子虔在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山水画,他最善于表现自然山水的深远的空间感,传为他所画的《游春图》是现存古代山水画的重要作品。是迄今为止所保存的最早的卷轴山水画作品,亦为最早的青绿山水画。
《游春图》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游春图》是一幅春天的场景,四处点缀着春天点染出的绿色,那些尚未长叶的树枝,也似乎感受到阳光的暖意,正欲萌芽。这幅画怎么看也是一幅春天的场景,整幅画浸透着一股阳光般的暖意。水的这边两个闲人在走马,水的那边两个人在看水,湖中三位可能标致的女子,乘船闲话中,正在渡河。画面中,有一座溪上的小挢,山中还有古刹。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水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自然生机。
2.李思训、李昭道(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王李叔良之孙,李孝斌之子,著名宰相李林甫的伯父。以战功闻名于时。曾任过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
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李思训的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江帆楼阁图》
明代董其昌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代表作为《江帆楼阁图》。此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阁,风帆缥缈。画家以俯瞰的角度,描绘了山脚丛林中的楼阁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境界广漠幽旷。画树已注重交叉取势,显得繁茂厚重,但枝、干、叶,仍用工整的双勾填色法;山石用中锋硬线勾勒,无明显的皴笔,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墨线转折处用金粉提醒,具有交相辉映的强烈效果。画法沿袭《游春图》的青绿设色而有所演进,甚至在景物布置上参考了《游春图》左段而略有变通,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
《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生卒年未详。字希俊,唐朝宗室,彭国公李思训之子。曾为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太子中舍人。史称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明皇幸蜀图》卷。
3.水墨山水画
王维,年生,年逝世,祁(今山西祁县)人。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崇佛教,性喜山水。北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不衣文采”的创作思想,对后世文人画影响很大。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抒写文人情怀。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画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做出了重大贡献。明董其昌推为山水画“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王洽(?~)唐代画家。历代名画记作王默。唐朝名画录作王墨。创“泼墨”之法,时人故谓之王墨。往往酒后疯癫狂放的状态下作画,宛如天成。
张璪约活跃于8世纪后期,擅长文学,善画山水松石,尤以画松为人所称道。擅水墨山水,尤精松石,传说他能双手分别执笔画松,“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云,槎枒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张璪已无作品存世,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也很大,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所撰的《绘境》今已不传,但是他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4.“荆、关、董、巨”
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公元--公元年),政权统治时间非常短,但在绘画创作方面仍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荆浩、关仝两人属北方画派,作品沉郁雄浑,气势宏大,尽显北方山河的雄奇;董源、巨然属南方画派,笔法细腻,写尽江南风景的秀美。
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于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
《匡庐图》
荆浩的山水画以画面的宏伟而著称。宋元人称他的画为“全景山水”。他著名是山水画有《匡庐图》。这幅画从画面上看是“鸟瞰式”的全景构图,他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山峰、村屋、路径和飞流的瀑布,并把它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的空间层层推进,将最高的主峰置于群峰的簇拥之中,更显得气象万千,气势磅礴,表现出了一种“天地山水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的局面,从而体现出了北方山水的壮观和美丽。
荆浩对绘画理论亦有建树。荆浩著《笔法记》一篇,系统地论述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准则。指出艺术形象有“真”与“似”之分,认为“似”是“得其形而遗其气”,而“真”则“气质俱盛”。在《笔法记》中提出山水画“六要”即:“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关仝,长安人,活动于后梁至北宋初。早年师法荆浩,晚年笔力过之,喜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他的画风,笔简景少,但气壮意长,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
《关山行旅图》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画幅上方峰峦直矗而又机变百出,山间云烟弥漫,雾气升腾,有寺院古刹隐现其间。近景峰脚下荒村院落,野店鸡嚎,酒旗随风舞动,仿佛提醒往来行旅歇息打尖,又有驴骡鸡犬,让人感受到山野间浓郁的田园气息。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董源可谓是南方山水画派的开山祖。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潇湘图》
巨然,生卒年不详,五代画家,僧人,籍贯金陵(今江苏南京)。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等传世。
《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画重重山峦中云烟吞吐,有瀑布直泻而下,通过山阁汇成溪流,山间松林稠密,杂以蔓草,峰巅隐约可见梵宫塔,溪上架板桥,旁建水榭,中有高士闲坐。以长披麻皴画峦冈坡陀,细笔写出松针,浓墨破笔点苔,兼工带写,仿佛有爽气自画面溢出,予观者以强烈感染。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画中屋宇,以界画而成,体现了画家丰富的绘画技巧。(注:界画,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
巨然的画法是继承董源而来的。《万壑松风图》以水墨为基调,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葱郁氤氲。以全景高远式构图,体现出水深林密的意境。树干勾染多作屈曲之态,树叶用浓淡相间的笔墨点簇。水边有风蒲,水草不作双钩,均一笔画出。这些都是巨然山水画的典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