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天敌 >> 地人合一,人体心脏与地心对应关系的解析
尽管21世纪的人类津津乐道于各项高技术的突飞猛进,然而在地球内部的探测研究上似乎仍然处于原地踏步,仅有的地震波技术收效甚微,依然沿用着多年前行业前辈大咖臆测的同心球层模型。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类无法获得地球内部的直接证据信息,可以通过其它间接方式获得相关信息。
“地人合一”的中华文化表明,人类是行星地球演化出的最高级物种,人体与地球天体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通过研究人体内部相应器官,可以得到地球内部对等结构的基本参数信息。“见微知著”,和地球天体相比,人体相当迷你了,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人体的微型结构,可以了解行星地球内部的洪荒信息。
人体的腹部与太平洋对应,肚脐眼儿对应太平洋赤道,因此,以肚脐眼儿为圆心,以肚脐眼儿到头顶的尺寸为半径画圆后,包含80%人体在内的球体即为地球天体的相似体,人体的对称线相当于地球的南北自转轴。此相似体对应于“上南下北”的倒置立体地球。
现代西方人体解剖学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精准的研究,人体心脏位于胸腔,外型为倒锥型,酷似中华美食窝窝头,相对于人体对称线,人体心脏向右倾斜,1/3位于对称线右侧,2/3位于对称线左侧,整体偏左。
从地球的相似体看到,人体心脏位于“上回归线”,由此推测地心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上。人体心脏整体偏左表明,地心并非均分于地球自转轴上,受公转太阳引力的影响,地心应整体偏向东半球(或2/3)。窝窝头造型的人体心脏意味着地心有着“凹凸”的上下两个面。
从地心的外在形象代言人,澳大利亚本岛板块的外型轮廓看,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上南下北”的倒置地球上,澳大利亚本岛板块呈倒置的漏斗锥型,上凹下凸,其对称轴向左倾斜,与人体心脏相反,应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相关。
人体不是透明的,我们无法直视自己或他人的心脏,但它也有外在形象代言人,那就是我们的拳头,基本上呈锥型,而且有多大的拳头就意味着多大的心脏,儿童的小拳头迷你可爱,意味着他们的心脏娇小脆弱,需要得到长辈们的呵护。
似乎地球天体深谙“心心相印”的道理,在地球表面为人类心脏作了一个相似体的标记,澳大利亚东南角的塔斯马尼亚岛,在常规“上北下南”的世界地图上,其造型酷似人体心脏,被西方文化公认为“世界的心脏”而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
所以,行星地球上发生了多么不可思议的演化:塔斯马尼亚岛是人体心脏天体板块的外在形象代言人,而澳大利亚本岛板块为地心的外在形象代言人,它们“面面相对、默默相视”,以无声的肢体语言向人类暗示着地球天体的重要信息,诠释着“地人合一”的唯美画面。
在“上北下南”的常规思维立体地球上,西半球的南美板块相对于北美板块,表现出强烈的东旋(向东旋转)趋势扭矩,大西洋洋底裂纹山脉,在赤道区域也表现出东旋趋势扭矩;在东半球,印尼弧形板块亦表现出强烈的东旋趋势扭矩,其强烈的地震与火山活动便是明证。
这些相似现象表明,相对于北半球,南半球具有明显的东旋趋势扭矩。这应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心所主导的地幔环流公转,摩擦拖曳地壳(大陆板块、洋底板块及洋底裂纹)所表现出的特征。北半球地幔环流矢量方向随纬度增高而逐渐指向北极,使得北半球高纬度的板块表现出强烈的北漂为主、东漂为辅和逆时针旋转。而南回归线与赤道间区域的板块,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板块,则主要以强烈的东漂为主、北漂为辅;无疑赤道大西洋洋底裂纹表现出强烈的东漂和逆时针旋转。
从而不难看出,环太平洋古陆板块双旋臂,仿佛人体行走时双臂的摆动,尤其双旋臂的末端,强势东漂摆动,右旋臂则裹紧洋陆漩涡的核心,西北太平洋洋底古陆板块,使之逆时针旋转并向东偏北漂移。
反之,相由心生,地球南北半球表现出的强烈旋转扭矩特征,恰恰暗示了地心位于南半球的判断依据。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