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种类 >> 水獭大熊猫大鹅软萌又可爱实际上它们超
审核专家:冉浩
知名科普作家
在自然界中,不管什么样的动物都有它们独特的生存本领。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呆萌可爱或者平平无奇的动物,也可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些外表软萌或平平,但战斗力爆表的动物们吧!
1
河中一霸“嘤嘤怪”
因为可爱的外表、丝滑的皮毛和“嘤嘤嘤”的叫声,水獭被人们取了一个“嘤嘤怪”的爱称,吸引了大批粉丝。不过水獭可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可不要被它们可爱的形象迷惑了。
水獭属于食肉目鼬科水獭亚科(Lutrinae),这个分类下还包括海獭和巨獭等。它们能凭借灵活的泳姿在水中追捕鱼类,其他的小型水生动物也是它们的美餐。
水獭的性情很凶猛,当遭到猎犬围捕的时候,往往敢于与猎犬正面对抗,而且有将猎犬反杀致死的记录。
水獭在南美洲的亲戚巨獭,就更是不得了了。巨獭(Pteronurabrasiliensis)是水獭亚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雄性巨獭的身长能达到1.8米,早期的皮毛标本中甚至有2.4米身长的惊人纪录。
巨獭啃食食人鲳
巨獭啃食“清道夫”(甲鲶)
这些大家伙平时拿食人鲳当点心,吃个满身硬鳞的“清道夫”鱼也毫不费力,还敢与美洲豹正面冲突,甚至有时候还会主动攻击凯门鳄。把鳄鱼都能当作盘中餐,真可谓是河中一霸了。
巨獭攻击鳄鱼
2
吞鸟大鱼浪人鲹
海鸟吃鱼不奇怪,但要是说有的鱼能吃掉海鸟,还能主动跳起来“凌空抓鸟”,是不是就感觉“剧情不对”了?
浪人鲹就是这么一种能吃海鸟的鱼。看上去这种鱼长了一张囧囧的脸,但实际上浪人鲹也是一个“狠角色”。
浪人鲹
浪人鲹又叫珍鲹(Caranxignobilis),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体长约为50~60厘米,它们通常以龙虾、螃蟹和章鱼等小型猎物为食,当燕鸥落在水面上的时候,觊觎已久的浪人鲹也会从水下突然袭击,一口将它们咬住并拖下水。
这种贪婪的大鱼还不止于此,有的浪人鲹还可以预判燕鸥的飞行轨迹并追踪这些飞鸟,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便跳起来凌空一口,把燕鸥吞进肚子。
浪人鲹跳出水面捕食燕鸥
3
家禽“一哥”大白鹅
大鹅可不只是商店里的烧鹅,它们的赫赫凶名想必小伙伴们也都有所耳闻,相信有些人小时候也有过遭到大鹅无情攻击落荒而逃的经历。
被大鹅围殴的狗子
鹅(欧洲家鹅Anseranserdomesticus或中国家鹅Ansercygnoidesdomesticus)是人类驯化已久的家禽,因为它们的领域性和攻击性都特别强,所以很多时候也被当作看门的警卫动物。
现在通常认为,我国的家鹅和欧洲的家鹅有不同的起源:我国的家鹅由鸿雁(Ansercygnoides)驯化而来,而欧洲家鹅则是由灰雁(Anseranser)驯化而来。
不过不管是鸿雁还是灰雁,中国家鹅还是欧洲家鹅,曾经惨遭它们毒打的人和动物数都数不清,甚至连动物学家的无人机都被灰雁无情击落过。
灰雁攻击无人机
大猩猩也照打不误
4
“食铁”猛兽大熊猫
大熊猫是呆萌可爱,整天吃睡玩的“滚滚”?快醒醒,可别拿大熊猫不当猛兽!
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属于熊科。众所周知,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为了能把竹子咬碎吃下肚,大熊猫演化出了强大的咬合力。大熊猫有着熊科中体积排行第三的“大脑袋”。据研究人员分析,在熊科中,大熊猫的咬合力可能仅次于北极熊和棕熊。
大熊猫头骨
来源见水印
神话传说中的“食铁兽”指的就是大熊猫。这个名称的来源可能由于它们能够咬嚼坚硬的竹子,在古人的眼里就成了“吞食铜铁”的形象;也可能是由于大熊猫有时候为了获取盐分进入居民家中舔食啃咬铁锅,被误认为以铜铁为食,从而被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武汉动物园曾发生过大熊猫捕杀孔雀的“惨案”
别看大熊猫长着一副可爱的外表,人家好歹也是熊科成员呢。
大熊猫凶起来也是很厉害的
5
食脑凶禽大山雀
除了前面提到的动物们,有一种看上去可可爱爱的小鸟也是一个不好惹的家伙,这就是大山雀(Parusmajor)。大山雀“食脑”的凶名还要从一张脚踩田鼠的图片说起。
脚踩田鼠的大山雀,因为霸气的表情和姿势,这张图片被网友们做成了表情包
这张图片中,大山雀捡到了被雀鹰无意间扔掉的田鼠,于是上演了脚踩田鼠吃脑花的一幕。
你可能会觉得大山雀是运气好捡到了田鼠,不过这只小鸟可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乖巧。它们平时以昆虫和坚果为食,当到了冬天食物短缺的时候,就可能会攻击其他鸟类或者小动物,而且它们尤其喜欢把营养丰富的脑子优先吃掉。
大山雀捕杀朱顶雀
对付体型差不多的鸟类和其他动物,大山雀的战斗力相当惊人。有研究表示,除了其他体型差不多的鸟类,在冬天,大山雀还会寻找正在冬眠的蝙蝠,趁它们没有反抗能力的时候啄开脑壳,吃掉脑子。
不管是爱吃脑花的大山雀,还是从水中跳起来抓鱼的浪人鲹,各种动物们“战斗力惊人”的本质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除了我们这里提到的这些动物,小伙伴们还知道哪些长相普通,但又有惊人战斗力的动物呢?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编辑:小林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