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路带共同体十洲三岛万国沧海沧海之雀

发布时间:2023/5/27 16:19:11   

《十洲三岛万国·沧海》一文我们给出了“沧海岛”学术级别的确证,对《十洲记·沧海岛》之大地丈量数据实现了完整恢复。本节我们将从大地风物的角度对沧海岛展开进一步的论证和阐释。

路带共同体·十洲三岛万国·沧海:沧海岛

《十洲记·沧海岛》全文如下:

滄海島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萬里。海四面繞島,各廣五千里。

水皆蒼色,仙人謂之滄海也。島上俱是大山,積石至多。石象、八石、石腦、石桂英、流丹、黃子、石膽之輩百餘種,皆生於島。石,服之,神仙長生。島中有紫石宮室,九老仙都所治。仙官數萬人居焉。

风物传奇部分的第一句即“沧海岛”之名由,讲述了沧海岛的命名逻辑:因为沧海岛测点为标志的海域“水皆蒼色”,所以将沧海岛所代表的海域命名为“沧海”,继而命名沧海之岛为沧海岛,显然所谓沧海即北冰洋,沧海之岛即格陵兰岛。

格陵兰岛英文名称为“Greedland”,来自维京人红胡子埃里克,记录于最早成书于13世纪的冰岛史诗《埃达(Edda)》。史诗记载年埃里克因杀人被驱逐,同年埃里克由冰岛抵达格陵兰岛,年返回冰岛时宣称他发现了一块“绿色的土地(greedland)”,“Greedland”的名称由此而来,中文音译为格陵兰。故事称埃里克是为了号召族人一统前往格陵兰拓殖才美其名曰“greed(绿色的)”。

冰岛史诗对“Greedland”名由的解释是自洽的。但巧合的是中文中沧海之“沧”通“苍”,均有绿色之义项,如苍绿、苍翠等。所以不排除埃里克从因纽特人那里或其它渠道获得了“沧海岛”的信息。

但“沧海岛”之“沧”本义是“水仓”,而非特指苍绿或苍白之颜色,更非泛指大海容水,因为两者均不具备区别性,联系格陵兰冰盖系南极冰盖之外的第二大冰体,两者蕴藏着全球70%的淡水,“沧”即“水仓”之本义,颜色系其延展义项。

汉乐府记载有一首与沧海有关的郊祀祭天歌曲,提及沧海之雀,沧海翅鸿: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甘],光泽何蔚蔚。芝为车龙为马,览遨游四海外。——西汉.《铙歌十八曲》

其中“沧海”一句即本文格陵兰岛所代表之北冰洋,“醴泉”一句则是瀛洲瀛海内容,在瀛洲的相关章节我们会具体阐述。在本号《考工记里的瀛洲萌宠是哪个?》一文我们已经明确“(臝)”即南极企鹅,那么沧海萌宠之赤雀、白雁又是那个呢?

“翅鸿白雁随”。翅鸿之“鸿”,即天鹅、大雁一类,这里与白雁之“雁”是文学上的互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鸿雁,即天鹅、大鹅一类动物。“翅”则表示这种大鹅在“翅膀”这个概念上非常有特点。我们知道格陵兰有一种飞鸟因对幼雏的“虐待”而广为人知,它便是格陵兰首席代言人藤壶鹅(Brantaleucopsis),格陵兰“大鹅”。藤壶鹅主要在北极群岛繁殖,格陵兰东部的种群约有四万只,筑巢在百米多的垂直高崖之上,幼雏出生三天后的小鹅便需从山顶跳下,而他们大约八周后才能会飞,所以总有一部分小鹅在跳崖的过程中不幸摔死。跳崖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翅膀”的控制与理解,跳崖本身可以视作一次“翅膀唤醒”教育,所以“翅鸿”的表述显然是以典型特点命名,“翅鸿”即格陵兰之藤壶鹅。

十洲三岛万国·沧海岛·翅鸿:翅鸿(藤壶鹅)妈妈正在为孩子们的“翅”唤醒(跳崖)做准备

十洲三岛万国·沧海岛·翅鸿:翅鸿(藤壶鹅)妈妈正在对孩子们做跳崖动员

“白雁”则特指藤壶鹅的幼雏,“白”用如白丁(没有阅读能力的人)、白痴(匮乏智力的人)、白人(一无所有的人)一类造词。“白雁随”,表示三天的雏雁还不具备飞行的能力,真正的飞行还要等8周左右,在此期间也是藤壶鹅雏鸟的第二个生命危险期,经常会遭到埋伏在周围的北极狐、北极熊的攻击,此一阶段必须紧紧跟随成鸟方能很好地躲避危险,即“白雁随”。显然“翅”与“白雁随”精确而生动地展示了藤壶鹅最大的两个特点,综合而言古人对藤壶鹅的称谓为“翅鸿”,而不应作“白雁”。

“沧海之雀赤”。雀,即麻雀一类的小鸟。赤雀之“赤”则为其最大特点,或者表示全身红色,或者表示其红得有特点。由于格陵兰本身动物品类便不复杂,所以直接就可以确定沧海之雀即极北朱顶雀(Carduelishornemanni),古人谓之“赤”,今人谓之“朱顶”,均是特指其头部红得出位的一撮红毛,有的甚至胸部也呈现红色。极北朱顶雀重要生活于北极地区,有格陵兰亚种。

“林乍开乍合”山应为北极地区树木线随温度变迁,草木随极昼极夜仓促盛衰之意。“曾不知日月明”即极昼极夜现象,极昼则不知夜月之明,极夜则不知白日之光。

除了藤壶鹅、极北朱顶雀,古代文献还记载有沧浪山:

沧浪山,在大海中,山高五百里,地方三千五百里,四面水皆沧色,乃仙浪也。山上生石芝,其中有紫玉石室,即九老仙都统领仙官吏兵等数万人同理此山。——南宋.《事林广记·沧浪山》

“四面水皆沧色”显然与《十洲记·沧海岛》之“水皆蒼色”高度对应,所以沧浪山当出自沧海岛同一地理知识体系,且应位于沧浪岛相关数据区域。

“山高五百里”,即高处地平或海平部分的尺度(宽度)为哩,即9km。而“仙浪”显然特指格陵兰周围之浮游冰山,如此以来沧浪山(岛)当在沧浪岛测点(艾拉岛)外侧的冰盖边缘。格陵兰岛整个东部沿岸公里长的岸线,独立于冰盖之外的小岛不足5个,其中一个是班特克岛(BantekoeIsland),正位于距离艾拉岛公里左右的外海中,实测9-10公里左右。显然此岛即沧浪岛。

“地方三千五百里”。实测班特克岛周长约1哩,远不足3哩之数。这一数据错误最大的可能是辑文脱落沧海岛所致,也即本应作“沧浪岛地方三千五百里”。《十洲三岛万国·沧海》一文我们提到沧海岛测点艾拉岛官方周长59.7km,即哩,《十洲记》言其哩,《事林广记》言其3哩,均为合理取整。

鉴于《事林广记》整书攒集性质,及沧浪山内容本身的完整度和可靠性的不足,这里不作过多阐述,“沧浪山”的证明仅供参考。下一节我们将继续探讨沧海相关的其它内容。

本文全部成果及版权归汶山老师所有。汶山老师变卖家产十年闭关方有上述成果,现网络公开,转载或使用成果时请给予必要的说明和尊重。汶山老师,古汉语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组织并主持有中华字熵、中华文鉴、中华论语重译、古代万国数据库等项目。

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四表万国第一文本,路带共同体必修,为“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敬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7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