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习性 >>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古代星图
中国古代星图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示意性星图。它们往往绘制于建筑物或其他器物上,主要起装饰作用。这类星图的绘制者对星空的认识有限,或者说,他们的重点并非是对真实星空进行描摹,而只是通过文字与图案来模拟真实星空,所以在这类星图中,恒星的相对位置通常并不准确,很多只是信手涂画。但这类星图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星图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星空的认识水平。近年来,这类星图在考古发掘中屡有出现。
另一类是古代天文学家或星占家使用的科学星图。研究这类星图,可以了解古人在天体测量方面取得的成果。中国科学星图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所作《灵宪图》是记载在册的最早星图,蔡邕所著《月令章句》描述了当时天文官使用的星图式样。
虽然,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星图凤毛麟角,但它们仍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星图形式的不断创新以及绘制精度的不断提高,反映了我国天文学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了古代科技的灿烂与辉煌。
汉墓丹青——西安交大星图和靖边渠树壕星图
年发掘的陕西靖边县杨桥畔镇渠树壕汉墓星图(徐刚摹本,对脱落部分进行了补绘)
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在建造教学楼时,发现了一座西汉晚期壁画墓。该墓壁画十分精美,是难得的汉代艺术精品。主墓室拱顶部为一条内径约2.2米,外径约2.7米的环带,中间绘有日月、祥云和振翅高飞的仙鹤及雀鸟。环带内绘有代表二十八宿的星点80余颗,除1颗为红色外,其余均为墨线勾勒、白色渲染。星点之间有线相连,显然是为区分一组组星座,这与后世的科学星图无异。星座间配以人物、苍龙、牛、兔、朱雀等象征图案。
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墓星图(段卫摹本)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榆林市靖边县渠树壕汉墓群发掘了一座东汉中晚期壁画墓,墓中出土了一幅内容更为丰富的壁画星图,这幅星图介于图案示意式星图与科学星图之间,除有大量的星座象征性图案外,还较写实地描绘了二十八宿及北斗、三台、天市、天牢、五车等星座,还有一道银河(有学者认为是黄道)贯穿画面,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有33个不同的墨书星名。
这两幅星图对于了解二十八宿星名含义和星座演变意义重大,也填补了中国图案示意式星图的空白,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最接近于科学星图的早期星图。
中西合璧——宣化辽墓星图
河北宣化张氏墓(年)中的二十八宿及黄道十二宫星图
年至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附近陆续发掘出九座辽代墓葬,经考证,墓群的主人为辽代晚期汉人贵族张氏家族。墓群建造年代在公元年前后。
七幅星图都绘制在墓穴后室的穹窿顶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仅绘二十八宿等中国传统星座,另一类除二十八宿外还绘有黄道十二宫的象征图案。细看壁画中的黄道十二宫图案,不难发现,与今日的黄道十二宫形象差异很大,如:双子宫以一男一女表示;室女宫不是肋生双翼的女神而是两名仕女形象;人马宫作人持鞭牵马状;摩羯宫为龙头鱼尾带翼神兽而非半羊半鱼……
“黄道十二宫”诞生于古巴比伦,后传入埃及和希腊,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传入印度。隋唐时,有关十二宫的天文知识由印度传到中国。这些西方天文学内容并未受到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足够重视,但在民间却凭借星命学的传播,逐渐融入到百姓生活中。
西学东渐——明代恒星屏障
年,一架特殊的屏风被进献给明朝的崇祯皇帝,这架八面屏风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上绘制的图案是大大小小的18幅星图和天文仪器图,因此被称为“恒星屏障”。这架屏障由礼部尚书徐光启领导的《崇祯历书》编制班底精心制作,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星图绘制中担任技术指导。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刊本《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局部
屏障上最大的两幅圆形星图“赤道北图”和“赤道南图”,各占三屏;屏障首尾有徐光启所撰《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叙》和汤若望署名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说》,因此该图又称为《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围绕主图还绘有“赤道图”、“黄道图”等小星图12幅,以及黄道经纬仪等天文仪器4幅。
《新仪象法要》所载《浑象北极图》与《浑象南极图》(伊世同摹本)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上共绘恒星颗星,打破了中国传统星座体系颗星的惯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南天极附近的星空,已不似宋代苏颂所著《新仪象法要》一书中所附星图的一片空白,而是依据西方星图和星表补充了颗星,大麦哲伦星系、小麦哲伦星系也标注在了星图上。星图外围的刻度环,外圈为°制,内圈为中国古代的制。从赤极引线分天区为二十八宿,从黄极引线分天区为十二官。
该图作为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产物,继承了我国传统星图的内容和特点,又融合了欧洲天文学知识中的有益成果,在我国星图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明以后星图绘制之先声。同时,该图星数之多、内容之完备在17世纪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明末战乱中,徐光启的“恒星屏障”不知所踪,万幸的是清初汤若望进呈《西洋新法历书》时,将崇祯年间的星图刻本改刊,以绢本印制装裱成8卷立轴进呈清朝顺治皇帝。目前这一版本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仍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科普新作——图案式中国星图
西方图案示意式星图历史悠久,传世最早的是绘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埃及依西斯神殿星图,该星图没有任何星点,完全依靠星座的示意性图案来表现。
16~18世纪的西方星图绘制艺术达到鼎盛,并均在科学星图的基础上,精心描绘各种星座形象,不但具有科学和历史研究价值,也是艺术精品。
时至今日,在现代生活中,西方古典星图的作用,并没有因为天文学的蓬勃发展而消亡,而是越来越趋向于艺术的范畴——许多艺术家在古典星图的基础上用现代思维和手段创作出一个个崭新的星座艺术形象,为图案式星图注入了新的生命,使其成为天文爱好者认识和欣赏星空的有效工具。
徐刚绘制的天文图
反观中国,汉代星座形象昙花一现,在汉以后销声匿迹了。如果不是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图案示意式星图。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升温,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星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