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习性 >> 秃鹫专门吃腐肉,人类为了生存也曾食腐,为
在残酷的动物界,活下去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很多动物经常活动一天都捕捉不到食物,只能去寻找别的动物吃剩的腐肉,它们就是食腐动物。
著名的食腐动物非秃鹫和棕鬣狗莫属,别看秃鹫长得挺威风,它基本不会主动捕猎,而是专门以各个地方的腐肉为食。棕鬣狗则是捕猎能力一般,还不如斑鬣狗,于是只能去找腐肉来吃。就连狮子这等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也经常吃腐肉。不过就食腐的能力而言,狮子远不如秃鹫和棕鬣狗,它只吃轻度腐烂的食物。
重度腐烂的食物,只有棕鬣狗和秃鹫能下得了口,狮子是吃不下去的。大部分食肉动物都有捕猎失败或者受伤了行动不便的经历,也会进入老年,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选择吃腐肉。
人类的祖先曾经也是食腐动物的一员,人类是杂食动物,身体素质不是人类的强项。别的动物都有攻击性器官,比如爪子和牙齿。人类的爪子别说是用来捕猎了,抓破猎物的皮肤都做不到。我们的牙齿不够长,也不够锐利。浑身上下,没有一处能算得上攻击性器官。
进化完全的大脑勉强能算得上,但起初人类的大脑和古猿差不多,没有领先其他的哺乳动物,主要还是靠着烙印在基因里的本能生活。当人类看见散落在地上,无人问津的腐肉时,自然不会放过。
肉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人类发育和进化,必不可少的营养。当时的人类可抵抗不了这样的诱惑,不用辛苦地捕猎,只需留意地上有没有残骸,挑选一下能吃的腐肉,这岂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按照人类和食肉动物的演化历史来看,人类在没有走出非洲草原之前,腐肉都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大型食肉动物每天都要捕猎,没有吃干净的猎物,都会被人类挑挑捡捡。骨头上没有肉也没关系,还可以敲烂了,吸食里面的骨髓。别的食腐动物就不会这么做,它们把骨头上的肉都吃掉后,转头就会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原始人类第一次吃腐肉的时候,是吃了苦头的。腐肉经历了一个腐烂、腐化的过程,肉里面滋生了大量微生物,对生物体的伤害毋庸置疑,轻则腹泻,重则危及生命。人类能食腐离不开胃酸,天生胃酸强大的人,吃了腐肉不会有什么反应,胃酸较弱的人会有些不良反应。
适应食腐是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的胃酸不断地强化。到了今天,即便我们已经不吃腐肉了,我们的胃酸也不容小觑。
秃鹫和棕鬣狗能放心地吃腐肉,同样多亏了胃酸。它们的胃酸不仅能杀死微生物,还能中和微生物分解食物时生成的生物毒素,人类的胃酸是做不到的。
今天的我们能够品尝各种各样的美食,却还保持着食腐的习惯。我们吃过的臭豆腐、酸菜、腌制过的火腿和家禽、鲱鱼罐头,严格来说这些都是经过发酵的腐物,里面都有很多微生物,只是能被我们的胃酸消化而已。
为什么生活条件变好了,人类还要食腐,这习惯改不掉?其实每个人对食物的感知都不一样,有些人就特别钟爱酸菜和豆腐乳这类发酵食物。它们在制作时,进行了长时间的发酵程序,有了微生物的参与,变得更容易让人体吸收,味道也变得独特。
还有地域方面的原因,爱斯基摩人长期生活在北极圈附近,食物种类比较单一,寒冷的气候让他们有了定期储存食物的习惯,多数都是经过发酵的,比如腌海雀。爱斯基摩人会把海鸟清理完毕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海豹体内,一次性放个百八十只,再把海豹的肚子缝合起来。
在地下发酵两到三年后,海鸟便会拥有大量维生素,爱斯基摩人才把它挖出来食用,他们吃腌海雀主要是为了补充维生素,味道反而是次要的。
可见现代人食腐,不是改不改得掉的问题,而是食腐的原因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