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九月好书榜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是人间读

发布时间:2023/3/21 0:58:36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s://www.centrechina.com/biz/94694.html
00:37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谌

金风送爽好读书。在刚刚过去的酷暑中,封面新闻记者前往古城西安,参加第29届书博会;又转向东行沪上,采访上海书展。难忘书香满城的动人场景,难忘与好书相遇的美好记忆。封面新闻记者特别为读者精心挑选出十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好书,让它们上九月好书榜。

1.用散文详细剖白《白鹿原》背后的心史:

《愿白鹿长驻此原》

陈忠实

河南文艺出版社

陈忠实以一部可以作枕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而享誉文坛。本书所选篇章即围绕着《白鹿原》写作与出版前后,作家所经历的一切。其中十万余字的《白鹿原》创作手记,写得掏心扒肺,让人读得惊心动魄。白鹿原上那些人物,田小娥、黑娃、鹿子霖,是怎么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萌发,长成参天大树,一点一滴,字字珠玑,写得简直不亚于他的小说正文。

在散文里,小说家们是藏不住的。在这里,他们把自己和盘托出,与最真实的灵魂照面。“在我画完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的六个点的时候,两只眼睛突然发生一片黑暗,脑子里一片空白,陷入一种无知觉状态。我坐在小竹凳上一动也不能动,是挺着脖颈木然呆坐,或是趴在摊开着稿纸的小圆桌上,已经无记。待到眼睛恢复光明也恢复知觉,我站起身跨过两步挪移到沙发上的时候,才发觉两条腿像抽掉了筋骨一样软而且轻。”

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与普通写作者无异的焦虑、迷茫,也能倾听到一代文学大师的内心独白。

2.以南京为基点讲述中国历史:《南京传》

叶兆言

译林出版社

钟山虎踞,石头龙盘,南京自古有帝王气象,但烟雨秦淮从来不是虎狼之地。作家叶兆言长居南京60年,笔耕40年,被公认为书写南京最多,也是写得最好的当代作家,他写《南京传》,是再合适不过的。“我一直想写一写中国历史,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只有两个城市适合讲中国历史,一个是北京,它是中国的中心,适合于叙述大一统江山的历史;还有一个城市就是南京,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华文明核心的一个’备胎’。而西安、洛阳,可能更适合讲汉唐这种断代的历史。”叶兆言说。

在叶兆言看来,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经历过这样的跌宕起伏,也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南京这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沧桑。南京是一本最好的历史教科书。写《南京传》其实就是写一部以南京为基点的中国史。叶兆言以朝代为章,回溯两千年前秣陵的一株小树苗,南京如何走过三国烽火,六朝金粉,南唐挽歌,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在历史的洪流中淬炼成形。他以史学家的哲思、文学家的妙笔抖落尘埃,用时光深处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重述古都千年的繁华与破败,落寞与顽强。

3.历史地理学家用脚步丈量“极点”:《四极日记》

葛剑雄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不只在理论上研究世界地理历史发展轨迹的兴趣,还热衷用脚步丈量地球的“极点”。年12月7日至年2月13日,葛剑雄参加了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之行,在南极长城站度过了56岁生日和千年之交。年7月,他又跟随破冰船抵达了“北极点”——不是北冰洋或者“北极圈”,而是地球上真正“没有北”了的地方。年,葛剑雄曾经跟随一个考察队,深入西藏的阿里地区,协助开展考古资料、数据的收集工作。70岁的时候,他又决定和孙女一起攀登“非洲之极”乞力马扎罗山,把它当作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日礼物。

在这个过程中,葛剑雄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将自己亲历“地球四极”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记录下来。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少有人到达的世界尽头,少有人见证的历史时刻,一位历史地理学家记录了关于世界的时间之美、空间之美和瞬间之美。葛剑雄说:“旅行是用你的眼光,用你的心去感悟,这个是其他再好的设备,再妙笔生花的作家,再保真的摄像拍照设备都代替不了,特别是你个人的感悟。至于如何获得个人感悟,从客观上讲需要提前做功课,带着感情和文化背景去游览。从主观上要保持随心所欲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要跟随他人的参照系去做盲目判断。”

4.把语言抬起头的飞翔叙述:《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

刘亮程

译林出版社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是一本被刘亮程称作“聊天儿”的书。在书中他聊散文,聊新疆,聊家园,聊过往的写作,回望着自己文学世界的精神源头,分享从日常闲事中悟出的智慧和对散文写作的理解与思考。从二十多年前写作《一个人的村庄》开始至今,刘亮程“都是把家乡和故乡当一场梦去写。我希望我的文字是一场一场的梦,一阵一阵的风,一片一片的月光。那些生活于尘土中的人们,那些在四季轮回中迷失了方向的人们,那些在大地的收获与亏欠中欣喜和痛苦的人们,他们会有一个朝上仰望的心灵。如果文学还能做什么,那么,文学需要承载大地上所有的苦难和沉重,让人们抬起头来,朝着云端去望,朝着尘土和树叶之上去仰望,这是文学唯一能给我们的。”

作为一名散文家,刘亮程还分享他关于散文写作的心得,“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散文是一种飞翔的艺术,它承载大地之重,携尘带土朝天飞翔。许多散文作家是爬行动物,低着头写作到底,把土地中的苦难写得愈加苦难,把生活中的琐碎写得更加琐碎,把生活的无意义无味道写得更加的无意义无味道。他们从来都不会走一会儿神。我喜欢像聊天一样飞起来的语言,从琐碎平常的生活中入笔,三言两语,语言便抬起头来。”

5.一位文化人的古典文字日课:《日读古诗词》

朱伟

中信出版社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日知录》,“采铜于山”,“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影响至深,“以兴趣始,以毅力终”即出自《日知录》。朱伟《日读古诗词》一日一篇,配美图,全年篇。每篇仅几百字,字字珠玑。

古诗词是我们理解古人诗意化生活方式的一把钥匙,历来诠释者众。朱伟按一天天的日子,寻找古人在吟诵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时流露的生活态度。一片片诗赋对应一天天具体的日子,吟诵具体的天时地利人情。,对应一年四季中的每一天,我们可以将古人的诗意移植进自己的体会,那每天就都能在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中,在莺飞草长、蝉鸣云飘、蛩吟桂香、霰舞鹊应中,过得诗意横溢。

6.四位同代顶级哲学家的一段思想断代史:

《魔术师时代》

(德)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

林灵娜/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至年的欧洲,是一段丰富生活与经济危机并存的岁月。一战刚刚结束,德国哲学正经历着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马丁·海德格尔的事业平步青云,与另外一位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陷入爱情。瓦尔特·本雅明在卡普里岛疯狂迷恋上了一个来自拉脱维亚的无政府主义者,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天才维特根斯坦是亿万富翁之子,在剑桥因哲学声名鹊起之时,他却选择去奥地利州偏远地区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过简朴而自足的生活。

艾伦伯格在这本书中梳理了海德格尔、本雅明、维特根斯坦和卡西尔四位哲学家在这段时间里的生活工作、情感经历和思想变化,呈现出他们在面临时代根本问题时不同的答案和处理方式。他们的个人生活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编织在一起,和时代一起绘制出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精神图景,留下了四种不同的生活轨迹。读者能够在这些内容中找寻到当今世界的根源,也能对“人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更多思考。

7.对一个重要城市及其人民令人难忘的绘写:《圣彼得堡》

(美)乔纳森·迈尔斯

吴莉苇/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圣彼得堡总像是座不可能存在的都城。它从俄罗斯西部边缘涅瓦河的冰冻雾气和被洪水淹没的沼泽地中崛起,成为一个古老国家的新兴的首都。在本书中,迈尔斯从18世纪初建城开始,对这座历史名城进行了全面且详实的记述,重现了这座荒谬却又灿烂的城市,也从侧面阐述了俄罗斯三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乔纳森·迈尔斯将圣彼得堡跌宕起伏的发展,写得充满戏剧般的矛盾与张力:它是俄国通往欧洲与启蒙思想的一扇窗,但众多属于俄罗斯的荣耀都在这里开创—文学、音乐、舞蹈。它孕育了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艺术天才。然而,在沙皇金碧辉煌的宫殿、童话般的舞会和迷人的花园外,数千民众的鲜血曾洒在城中积雪的街道上。从贵族到平民,从战争到和平,从艺术、收藏到日常生活,本书可谓近现代俄罗斯政治史、艺术史及社会生活史的绝佳缩影。它是对一个城市及其人民令人难忘的绘写。

8.一个年轻女作家的郊区生活图景:《赵桥村》

顾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桥村是上海市区外的一个小村庄,靠近长江出海口,对面就是崇明岛。年的夏天,作为画家与作家的顾湘,从上海市区搬到了赵桥村一间长久无人居住的房子里,那时在夏风里飞翔的茶翅蝽还相当活跃,夜晚撞入灯火的黑皮蠹还相当疯狂,房间里吊兰恣长,幽灵蛛肆行。仅仅20公里的空间偏移,给顾湘带来了独特的心理感受。她在城市寓所和村子的不同地点间漫游,在村外的汽车海与垃圾高原中冒险,她经历了科塔萨尔《被占的宅子》里所发生的奇妙故事,观察到菱在河塘里以:斐波那契螺旋线展开,还见证了一场巨大的台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突飞猛进,很多坚固的东西都如哲学家所言烟消云散了,家园也正在失落,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处于一种断裂、消逝的状态。有人因此提出——网络时代,何以为家?在《赵桥村》中,顾湘在城市寓所和村子的不同地点间漫游,在村外的汽车海与垃圾高原中冒险。她观察到菱在河塘里以斐波那契螺旋线展开,还见证了一场巨大的台风。最终这一切汇成一个数字时代下季节与自然的故事,一曲21世纪都市与郊区日常的咏叹调。顾湘的散文与画作充满细节,仿佛一节节宽银幕电影。顾湘本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硕士。她此前的随笔集《好小猫》《东香纪》,都深受年轻人喜爱。

9.走近作为诗人的沈从文:《沈从文诗集》

沈从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很多人读过《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很多人知道沈从文写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样动人情书。却很少有人知道,沈从文还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个边城少年时,他写了许多诗给一位白脸长身的女孩子。到了晚年,困于重病,不能做事的孤寂长日里,写诗是他找到的唯一还能做的事。

“你莫问我将向那儿飞,天上的岩鹰鸦雀都各有巢归。”这是沈从文以乡愁为诗。“时遇共寂寞,生涯同苦辛。”这是以史为诗。写诗,是沈从文最早的文学实验之一。从一开始,他就用全部的力量来写作,《长河小桥》,《遥夜》,《希望》……在人生的离乱时期,他的诗是风雨泥泞的时代写照,是动荡年代里沈从文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

《沈从文的后半生》由张新颖教授精心编选,共分六辑,收录沈从文从年到年间新诗及旧体诗73首。从年到年,从初出茅庐到人生暮年,沈从文用诗写成的生命轨迹。因人生际遇而起的苦乐哀愁,随时代变迁而生的无奈辛酸,都在这里了。了解沈从文的诗,了解一个完整的沈从文。

10.从一段铁路深入一段历史:

《领事方苏雅:滇越铁路与云南往事》

德西雷·勒努瓦

译林出版社

晚清时期,中国修建了第一条通往国外的铁路:滇越铁路。这条铁路,由谁主持修建?见证了怎样的政治风云?一百多年前,一个法国人带着带着七部相机和大量玻璃底片,历时11个月,抵达中国昆明。陌生的国度,一切都是拍摄素材。这个热爱光影、与发明电影的卢米埃兄弟交好的法国人,成为最早用相机记录晚清时期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一批外国人之一。但晚清中国时期的时局,让他注定不可能安心观察、记录中国,而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中法政治与利益的旋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滇越铁路的修建。

滇越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连接了中国昆明和越南海防港,被称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这条铁路,浸透了中国劳工和法国工程师的血汗。《领事方苏雅:滇越铁路与云南往事》写的就是这位法国领事的一生和那段浸透了鲜血的铁路。通过追溯晚清法国驻云南、广西府领事方苏雅的一生,作者叙述滇越铁路修建始末,重现了晚清中国在列强虎视眈眈下的风雨飘摇的历史。书中的诸多史料均为首次公开的法国官方档案,同时收录多幅珍贵历史照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7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