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TA说什么鹦鹉螺和章鱼是一家百家号

发布时间:2023/5/5 14:40:31   

同一分类下的动物,很多情况下外形都会比较相近。但是为了适应生长环境,很多非同类的生物,却会因为环境的原因,演化出相似的体态。你能想到同样都是有壳的鹦鹉螺和海螺居然不是一家,反而跟章鱼、乌贼攀上了亲戚么?上一期讲了一下自然界中许多亲缘关系很近,却长得一点也不像的生物们。有小伙伴问: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也就是长的挺像,却根本没啥亲缘关系?有,还有不少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种长的挺像,却没啥亲缘关系的动物。

各种没有亲缘关系的生物进化出差不多儿模样,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趋同进化:比如海豚进化出鱼一样的流线型,是因为它与鱼一样需要在水中快速游动。拟态:比如一些蜘蛛拟态成蚂蚁的模样,是为了混入蚂蚁中以躲避天敌,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当中出现了一个叛徒。巧合:我进化成这样纯属巧合,如有雷同概不负责。

这是三枚海螺吗?并不是。最左侧的确实是一枚海螺——唐冠螺,而右侧两枚则是李鬼——鹦鹉螺,这是一种长得像螺、名字叫螺,却不仅不是螺,更和螺八竿子打不着的奇怪生物。我们常说的螺,大体指得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就是用腹部的肌肉行走,典型代表是蜗牛),而鹦鹉螺虽然也是软体动物,却是头足纲(也就是腿长在头上)。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软体,腿直接长在头上的是什么呢?没错,是章鱼、鱿鱼和乌贼,鹦鹉螺正是它们的亲戚。要说这头足纲祖上也是阔过的,从5亿年前诞生,到了奥陶纪更是达到了巅峰,仅鹦鹉螺就演化出超过多个属,甚至还有体长超过十米的巨型鹦鹉螺(直角石),虽然现如今头足纲的地位大不如前,但各类章鱼、乌贼依然是海洋中重要的掠食者,在人类的餐桌上也依然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额,这个好像没啥可骄傲的……)回到鹦鹉螺上。现存头足纲软体动物的外壳已经普遍退化,比如乌贼的退化入体内成为了乌贼骨,鱿鱼的退化到体内成了一片半透明的角质物,章鱼的干脆就彻底消失了,鹦鹉螺是现存的唯一一类有真正意义上外壳的头足纲生物了,它和壳和海螺的壳有两个明显的不同,其一是这个壳内部并不是中通的空壳,而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隔板,形成一个又一个单独的小舱室,只有最外边的一个舱才是鹦鹉螺本体生活的地方;其二是这个壳是左右完全对称的,而任何一枚螺壳都是螺旋不对称的。

乍看上去,图一的贻贝(海虹,淡菜)和图二的舌形贝长的很像,但贻贝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生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蛤蜊,舌形贝则是一种腕足动物门生物,也就是说,两者甚至都不属于同一门——要知道,在分类里,动物界下边,门可以算是非常大的单位了,我们人类和鱼、和鸟尚且都在一个门里,这个小家伙居然和蛤蜊能差出一个门,你们用心感受一下。舌形贝有个最重要的外部特征——生长在壳根部的起到固定和移动作用的肉茎,这是蛤蜊所没有的。因为这根肉茎,在宁波一代,它又被称为“带柄蛏子”,在北方很多地区,则被戏称为“海豆芽”,而又因为壳的形状酷似鸭子嘴巴,在我的家乡,我们又叫它“老歪嘴”(老歪即鸭子的方言叫法,可能是因为鸭子走路歪来歪去)。其实舌形贝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腕足动物门生物,诞生至今至少有五亿年之久了,现存的舌形贝和五亿年前的化石看起来也几乎是并无二致,可以算得上活化石。可惜躲过了这么多次生物大灭绝,照样跑不了要被端上餐桌,我小的时候,还可以经常从退潮后的浅滩里挖到舌形贝,和炒蛤蜊一样料理一下,就是不错的下酒菜,可以吃的部分是壳里的肉,后边的肉茎不晓得可不可以吃,反正我没吃过。

跟图一的细纹方蟹比起来,图二中瓷蟹的大螯好像更加威武雄壮,可惜的是,瓷蟹是个虚张声势的李鬼,它的大螯不能自保,也不用来觅食,只是同类之间耀武耀威的花拳绣腿。瓷蟹本身,也并不是一种蟹,其实是一种铠甲虾,从亲缘关系来看,和它最近的是寄居蟹。虽然乍看起来像蟹,不过仔细看看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它有长长的须、以及只能看到包括大螯在内的8条腿(蟹算上大螯是10条腿,瓷蟹最后的两条腿退化的很小并蜷曲在腹部),它的外壳更是没有真正的蟹的壳那样坚实,反而是像虾壳一样软软的,瓷蟹的名字反映的就是它“瓷娃娃”一般的娇弱体质。

企鹅和大海雀属于典型的趋同进化,生活在南半球高纬度的企鹅和生活在北半球高纬度的大海雀,面临同样的海洋环境,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放弃飞行,转向演化为流线的体型、防水的羽毛、以及类似的保护色(海洋捕食者从下方看到的是它的白色肚皮,空中捕食者从上方看到的是它黑色的背部羽毛,两者都起到了隐匿大海雀和企鹅的作用),而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两者的体态也变得壮硕肥大,然而两者并无任何亲缘关系,大海雀的近亲是各种海鸦、海雀和海鹦,大部分还保留着飞行的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鲎(hòu)与鲎虫都是演化极为保守的生物,鲎诞生至今已经超过5亿年,鲎虫也是3.5亿年前就演化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在之后长久的岁月里,两者形态上的改变非常的少,却都坚韧的熬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生物灭绝与环境变迁。至于二者的外观为什么看起来相似,个人理解这更多的出于偶然。这两者的亲缘关系非常的远,虽然都属于节肢动物门,但鲎属于螯肢亚门,鲎虫属于甲壳亚门。鲎与鲎虫的相似点是盔甲状的头部外壳,不同点也非常明显:鲎的腹部躯干完全被盔甲保护,而鲎虫的腹部则裸露在外;鲎的尾部是一根坚硬的尾椎,鲎虫的尾部是分叉的两根长须状尾。鲎仅生活在海水中,鲎虫则主要生活在临时性的浅水坑里——比如下雨后的水洼、建筑工地的水坑,它的卵更可以进入滞育期,在水洼干涸后,厚重的卵外壳保护卵熬过酷热与寒冬,甚至在几十年后依然可以孵化。

从上到下分别是七鳃鳗、黄鳝和鳗鱼。这三者看起来都是长长的滑溜溜,特别像蛇(啊啊啊,我怕蛇.......)。但这三者也并非亲戚,有的亲缘关系还非常的远。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张图里的七鳃鳗。不错,它就是那个经常上新闻的“吸血鬼”。这家伙名字里带个“鳗”,很多人都认为是鳗鱼的一种,其实大错特错。它不仅不是鳗,还不是鱼。作为一种古老的脊索动物,它属于无颌超纲,也就是没有上下颌!现存的鱼,甭管软骨鱼硬骨鱼,上下颌都是标配,你说你连上下颌都没有,能算鱼吗?顶多算个鱼形生物。而且它的外观和鱼也有一点区别,它没有鳃页,只有7个孔,此外,七鳃鳗还没有脊椎,它体内替代脊椎的是一种原始的脊索。没有上下颌,七鳃鳗如何进食呢?它的口近乎一个吸盘,里边有密密麻麻的牙,在七鳃鳗小的时候,它还是规规矩矩的吸在石头上啃水藻,一旦成年,就变成了吸血狂魔,一口吸在其他水生动物身上,咬破对方皮肤,啃噬对方的血肉。接下来我们看合鳃目的黄鳝,这种以变性闻名的鱼类一直是东亚、东南亚地区老饕们的心头肉,它的样子也和蛇高度相似,尤其是它的鳍退化,而且不仔细看的话你根本看不到它的鳃,这是为啥呢?因为在黄鳝所在的合鳃目大家庭里,许多鱼的鳃并不像其他鱼一样分布在头部两侧,而是两个鳃已经合二为一,在头部底下形成了一个V字型的合鳃。第三张图里的鳗鱼及它所代表的鳗鲡目大家族由三大部分组成,既有日本人用来做鳗鱼饭的、诞生在海洋中却在淡水中成长的鳗鲡,也有一生中完全生长在海洋中的海鳗,也有长相凶悍的海鳝鱼。最容易和以上两者混淆的就是图三里的鳗鲡,因为长得像鳝鱼,又被称为白鳝。这种鱼有着明显的鳃和鳍,这是其他两者所没有的。总的来说三者的快速区分方法如下:七鳃鳗:尾部和背部有鳍,侧面有7个鳃孔,圆形的吸盘状的嘴黄鳝:鳍基本看不见,鳞基本消失,嘴下边有一个V型的鳃鳗鱼:有明显的鳍,有明显的鳃

有袋类动物由于生活环境比较孤立,填补了许多生态位,上演了多次趋同进化的典型案例。比如已经灭绝的袋狼——又叫塔斯马尼亚虎,就是有袋类里的捕食者。从体型来看,它有点像犬科动物,但从捕食习惯来说,又像猫科:它无法像犬科一样依靠耐力长途追袭捕猎,只能像猫科一样伏击。然而从亲缘关系来看,袋狼距离猫科和犬科都远的很,和它最近的是袋鼩、袋鼬、袋獾和袋食蚁兽,其次是考拉袋鼠这些。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袋食蚁兽和美洲食蚁兽、南美独立演化的袋剑齿虎和猫科的剑齿虎,都是趋同演化的例子。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

baidu.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4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