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大冬天处处不闻啼鸟,它们都躲到哪里去了

发布时间:2023/6/21 11:10:06   

孟浩然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家喻户晓,为我们呈现了万象更新的一派景象。那么你考虑过没有,大冬天时候天寒地冻,这些鸟都躲到哪里去了呢?许多人会异口同声地答说他们迁徙走了,这当然没有问题,然而他们迁徙去哪里?迁徙过程睡不睡觉?如何防寒保暖?……

事实上,即使是“迁徙”这个答案,西方也是很晚才知道的,数千年以来,人们在鸟类秋天飞到哪去春天又从哪飞回来这一问题上还是有过一些离奇猜测。

有一些是天马行空式的猜测——一幅十六世纪的版画显示,那时的人们认为鸟儿们冬天都在湖里冬眠。当然,还有些更加靠谱的猜测,这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冬眠理论和迁徙论了。

渔民从冰冻的湖里“捞鸟”

而古代中国人,则是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有一些隐隐约约的关于迁徙的认识。这不妨从对于物候的认识说起,物候是与节气紧密相关的,五日为候,三候为气,一气对应三候,因此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就会有七十二物候。

物候指的就是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气候的反应。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实等,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

在自然界中,还有季节性变化规律的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初雪、结冰、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从古至今,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代农民就是参照物候的改变来安排农事的。

在诸多的参照物中,鸟类出现的频率算是比较高的了。比如,“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鸣鸠拂其羽,是说布谷鸟开始提醒人们播种。戴胜降于桑,就是说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可见,谷雨三候中亦有两侯是用鸟类的活动来做参照的。

还有三候皆以鸟类活动为参照物的,例如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意思是说在白露这一节气中,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由北自南移动以避寒,而其他百鸟开始存储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候鸟有南移就有北往,所以,“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而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它能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同时,雉在接近四九时也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正是基于对这些物候现象的观察,我们才有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耳熟能详的诗句,才会有“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样念着念着就唱出来了的儿歌。

虽然人们对鸟儿去哪了这一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人们依然不知道鸟儿究竟迁往了何处。比如,年的一本小册子就认为鸟们飞啊飞,飞到了月亮那里。

而人类真正的关于鸟类冬季迁徙路线的证明实验要在年才得以实现。在这次的实验中,一只被标记来自匈牙利的白鹳被发现死在了远隔万里的南非。

年的实验虽然证明了冬季鸟类迁徙理论的正确性,但是这样的实验却只能告诉人们鸟类迁徙途中经过的一个个点而不能展示它们详尽的行动路线。所以,极富求知欲的科学家们从这以后就在改进实验和设备以求准确的迁徙路线的路上一去不返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只有半瓶可乐重的中沙锥从瑞典飞到非洲中部只需要三天时间,它是鸟界马拉松比赛的种子选手。而另一位种子选手则是北极燕鸥,它拥有最长迁徙距离的头衔,毕竟,它每年可是要往返南北极的鸟啊!

迁徙冠军北极燕鸥

在了解了一些有关人与鸟类迁徙的历史小故事之后,我们再来一起聊聊鸟们迁徙的那些事。

鸟类为什么会迁徙?

许多在北半球繁殖的鸟以昆虫、果实、鱼和草籽为食——这些食物在冬季或消失,或被冰雪覆盖。这些鸟冬季不得不飞往南方寻找食物,但在繁殖季节,它们会回到食物更多而竞争者更少的北方。

虽然许多人认为鸟类迁徙是为了躲避冬季的寒冷,但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它们其实可以在很低的温度下生存。就算北山雀这样娇小的鸟,也能够忍受-46℃的低温,它们取食自己储存在树洞里的云杉种子和昆虫,度过漫长的冬季。

抗冻小能手北山雀

鸟类迁徙距离有多远?

不同鸟的迁徙距离会有所不同。一些鸟不迁徙,终生生活在出生地附近,例如丛鸦。而乌蓝镰翅鸡等一些山地鸟只是随着季节变换,在山的不同高度之间移动。依据生活地点的不同,旅鸫和暗眼灯草鹀等一些物种的个体,可能会在英里(约.9千米)以内的范围活动。

其余鸟种则每年要飞行上千英里。在加拿大西北的育空地区,以及美国西北部、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等地区繁殖的东王霸鹟,要迁徙到南美洲越冬。

北极燕鸥等许多滨鸟在哈德逊湾(HudsonBay)或北极苔原地带繁殖,而在南美洲最南端越冬,每年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英里(约.3千米)。北极燕鸥迁徙期间可以一次飞行英里(约.8千米),中间不休息也不进食。

一些金鸻在阿拉斯加西部和夏威夷之间迁徙,水上飞行距离超过英里(约千米)。最长的迁徙距离来自灰鹱,它们每年迁徙英里(约.8千米)的路程,以巨大的“8”字形路线飞越太平洋。

灰鹱

鸟类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迁徙呢?

从它们孵化出壳开始,迁徙鸟类就具有迁徙本能,随着春、秋季日照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它们内心感受到一股躁动。鸟类学家将这种躁动称为“迁徙兴奋”。即使是在人工环境下孵化成长的迁徙鸟类个体,也会表现出这种欲望。

通过对日照长短的响应,鸟类在最好的时间抵达繁殖地点,而这与鸟类越冬地的天气状况无关。在秋季,这种冲动有助于确保迁徙在食物丰富的时候开始,一旦鸟类需要不停歇地飞越大型水面,这种冲动能让它们提前储备足够的食物。许多人以为喂食器会诱使鸟类停留时间过长,但“迁徙兴奋”会保证它们及时飞走,所以不用担心。

虽然迁徙兴奋让鸟类感受到离开的冲动,但天气变化促使鸟类做好出发的准备。春季,新热带界迁徙的鸟通常会等待北向的暴风雨过去再出发,而不是顶风而上。在美国南部越冬的鸟一般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启程北上。旅鸫和雁鹅貌似会沿着约3℃的等温线前进,如果突然出现危险的寒流,它们还能返回去。

这些物种春季抵达繁殖点的日期,每年可能会差别很大。在热带地区越冬的鸟无法预知北方的天气,所以它们的迁徙飞行与日照长短紧密相关。气候持续变暖的趋势对它们的影响在于昆虫出现得越来越早了。同时,新热带界迁徙的鸟抵达目的地、筑巢和繁育后代的日期与常规日期相差无几,这导致它们很难赶上昆虫最丰富的时间喂养雏鸟。

鸟类如何知道该去哪里和怎样去呢?

鹤和雁鹅等一些鸟是从父母那里学到了迁徙路线。它们跟随父母进行首次南迁,有时候连同次年春季部分的返程也一起完成,随后它们就开始独立迁徙了。

然而,大多数鸟并不能靠父母领路。年轻的蜂鸟和潜鸟在父母离开数周之后才开始迁徙,可是它们知道朝哪里飞、飞多远,以及在哪里停下。我们对鸟类迁徙导航和定向研究得越多,越会感到惊奇。

有时候,鸟类会朝一个方向飞行一段距离,然后改变方向。例如白颊林莺,其从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起飞,往东或东南方向朝大西洋海岸迁徙。它们在海岸停留、增肥,此时它们的体重有可能会增加1倍。

随后,它们开始跨越大洋的飞行,这一次飞行将持续36~88小时,长达~英里(约~.6千米),中间既不觅食也不休息,一直飞到南美洲。刚开始跨越大洋时,它们乘着西北风,朝东南方向飞行。当到达北回归线时,它们会遇到东北信风,信风将它们的飞行路线推向南或东南,并为它们登陆南美的最后路程助上一臂之力。

风可以将鸟类推向正确的方向,但它们也会利用其他的定向手段。研究人员测试了鸟类在长距离迁徙中会利用的环境信息,包括地球磁场、星象以及偏振光模式等。

最近的研究发现,鸟类的眼睛和在迁徙定向中激活的部分前脑之间存在神经联系。这暗示视觉系统对于感知地球磁场也有所贡献。一些物种也会利用山峰或河流等可见的地理标志导航。

鸟类需要为长途迁徙做什么准备?

随着夏末日照时间的缩短,鸟类大脑中的光感受器触发激素水平变化,促使许多鸟类长出新的羽毛,强度足够维持长距离飞行。激素变化还让它们胃口大开,变得贪吃,体重显著增加。许多食虫鸟类也开始吃水果、谷物和其他能够转化成身体脂肪的食物,燃烧脂肪可以为鸟类提供大量的能量。这些激素变化使它们变得活跃,尤其是在夜间。

鸟类会在越冬地再次筑巢吗?

不会。北方的鸟类冬季会到热带生活、觅食,有时候还会换羽。但养育后代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几乎没有鸟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

鸟类“度寒假”的时候都做什么?

许多鸟,不论雌雄,都需要努力保卫它们的冬季领地,其能量消耗与保卫繁殖领地的消耗一样大。了解居住地周围的每一寸土地,查看哪里适合觅食,哪里适合躲避捕食者,哪里能够安全休息,是十分有益的。同样,热带也有许多危险,而且它们还要与大量的其他鸟种竞争有限的资源。

东王霸鹟等一些鸟在北方繁殖期间主要以高蛋白的昆虫为食,但它们越冬期间则可能转而以吃果实为生。吃果实的鸟类可能在夏季是高度领域性的,但在越冬地,它们则可以组成大群和平相处,在更大范围内游荡寻找食物。

不论是努力保卫冬季领地还是组成大群,越冬的鸟都要从筋疲力尽的秋季迁徙中尽快恢复,为此后到来的返程迁徙做好准备。

鸟类在冬季是怎样保暖的呢?

鸟类的身体类似一个隔热良好的小屋。它们的外层羽毛能够隔绝湿度和冷风。它们的内层羽毛(或称下层羽毛)之间含有大量空气,形成隔热层,保持身体热量。在秋季,随着气温的下降,生活在北方的鸟会长出额外的下层羽毛。它们在睡觉的时候,羽毛竖起,将隔热能力最大化,正如我们将睡袋内胆拍打松软一样。

如果没有暖气,即使最保暖的房间也是冰冷的。鸟类有两种热源——它们的肌肉活动和新陈代谢。这两种方式都会燃烧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产生热量。鸟类只有在能够获得足够的高热量食物来维持体温的时候,才能在北方的冬季存活。这很难办,它们生存的地区越往北,需要撑过的寒夜越长,每天可以觅食的时间就越短。

在寒冷的夜晚,山雀休息的时候,会关闭身体的温度调节系统,让正常是38℃的体温降低到28℃。这能够节约能量,正如我们关闭房间的温度调节器一样。当它们在冬季的早晨醒来,会马上开始颤抖。这种快速的肌肉活动很快就能将体温升高到正常水平。

一些北方鸟种应对寒夜的另一个策略是互相挤在一起。山雀不会这样——它们都单独睡在自己的窝里,但蓝鸲、旋木雀和小?有时候是这样的。

鸟类在长途飞行中会睡觉吗?

有证据显示,一些鸟,尤其是长途迁徙的鸟,以及雨燕等,有可能在飞行过程中睡觉。据我们所知,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是仅有的拥有半球慢波睡眠的温血动物,即大脑一个半球处于睡眠状态而另一个半球是清醒的。

显然,海洋哺乳动物只有这样才能在睡觉的时候维持游泳并不时浮出水面换气。地面上的鸟可以睁着一只眼睛睡觉,对捕食动物的出现迅速做出反应。

这种能力也让它们可以在飞行的时候睡觉,这在长途飞行过程中就很重要了。但无论在实验室还是自然条件下,目前还没有人通过脑波监测对此证实。

鸟类能飞多高?

鸟类飞行高度的最高纪录是有人看见并听见一队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到达亚洲中部,高度大约英尺(约.2米)。

一只绿头鸭在内华达沙漠上空撞到了一架飞机,当时高度约为20英尺(约.8米)。小型的白颊林莺在其英里(约.5千米)跨越大西洋的不间断迁徙途中,有时会在20英尺的高度飞行。

正在飞行的绿头鸭

据我们所知,这在距离和时间上都是最长的路程,也是小型鸟类不停歇飞行的最高纪录。

所以,鸟和人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中训练出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本能反应。人为了过冬会储存粮食、缝制衣裳、修缮房屋,而鸟也会以它们各自的方式度过数九寒冬。然后,等到春暖花开,再与人类相见。

今日活动

冬天几乎都过去了,你观察到周围开始出现哪些鸟了吗?在留言区和大家随便聊聊吧,小北将挑选2位特别优秀的留言随机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鸟人”应该知道的鸟问题》,为你打开一扇观鸟世界的大门。

一本“鸟类趣味小百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