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北极企鹅简史

发布时间:2023/7/30 15:14:31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chy/688.html

百科TA说特邀作者:一个男人在流浪

很不幸的是,这种大鸟现在已经灭绝了。不过,看过大海雀图片的朋友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哎呀,它和企鹅真的好像啊!

其实,大海雀和企鹅之间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它们的外貌相似,是一种典型的趋同进化。

什么是趋同进化呢?学术的概念是:不同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相似的环境而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也指不同起源的蛋白质或核酸分子出现相似的结构和功能。简单点讲,就是两种没什么血缘关系的生物,为了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它们独自进化出了相似的外貌或习性。举个身边的例子吧,我们知道蝙蝠依靠超声波定位技术探寻路径和食物,而在海洋中,海豚也独自进化出了类似的声纳定位技术。为什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却依靠几乎完全一样的方式捕猎呢?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蝙蝠和海豚需要面临一种类似的生活环境,即在视野不佳的环境下捕猎:蝙蝠在黑夜中看不清飞虫,海豚在浑浊的海水无法发现鱼群,而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更适合二者快速找到猎物。这种因为类似的环境演化出类似的功能的现象就是趋同进化。

捕猎中的蝙蝠群

那么具体到大海雀和企鹅,企鹅属于企鹅科,大海雀属于海雀科,两者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如果非要给大海雀找亲戚的话,应该是下边这一位:

那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的大海雀和企鹅都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又都进化出了杰出的游泳能力呢?这也需要从两者的生活环境入手去探究。

我们知道,大海雀生活在北大西洋的岛屿上,和企鹅生活的南极大陆一样,这里的海面下也有丰富的鱼群,俗话说靠水吃水吗,大海雀也正是靠着这些鱼类过活的,为了捕捉鱼类,大海雀进化出了紧贴在身上的防水羽毛、适合拨水的脚蹼,以及类似于企鹅的纺锤形的躯干,这些特征使得大海雀可以更方便的潜水捕鱼,而它们在这方面做得也确实不错:根据有限的记载,大海雀可以下潜到75米处捕捉大西洋鲱鱼和柳叶鱼,最深的记录甚至达到了米。

潜水中的王企鹅,紧密的羽毛便于防水保温,纺锤形的身体减少阻力,鳍状的翅膀成了划水工具

也同样是在环境的塑造下,大海雀失去了飞行的能力。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鸟类都有飞行的能力,这种能力带来的是现实的意义:有的鸟类依靠飞行躲避陆地和空中的天敌,还可以把巢穴筑在树上、悬崖等捕食者无法企及的地方,保护脆弱的鸟蛋;有的鸟类依靠飞行极大地扩大了捕食的范围,甚至可以随着季节迁徙到食物更充足的地方。但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飞行是一种耗能极高的运动,大多数鸟类在飞行时的新陈代谢消耗是休息时的十几倍,有些高空飞行鸟类则是二十多倍,而最夸张的就是北极的海鸦,它们飞行时需要消耗休息时31倍的能量。对大海雀来说,北大西洋丰富的鱼群提供了充沛的食物,而它们栖息的岛礁又几乎没有陆地和空中的天敌,它既不需要飞行觅食,也不需要飞行躲避天敌,飞行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相反,提供飞行能力的巨大翅膀还会在潜水时造成很大的阻力。所以,当一种使得它们飞行能力退化的变异产生的时候,它非但没有影响大海雀的生存,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没有了飞行能力的变异大海雀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潜水,可以以更低的新陈代谢消耗存活,相对于会飞的大海雀,它们吃的更好,长得更壮,它们的后代也就更有存活下来的优势,这种基因变异也就被保留下来,反而是会飞的大海雀被慢慢淘汰了。

而大海雀圆滚滚、巨大的身躯也是这种环境筛选的结果。北大西洋凌冽的寒风中,大海雀想不被冻死,更大的身躯更有优势。大体型不仅可以储存更多的脂肪,更重要的是,随着动物体型的增大,体型与表面积比是在缩小的,也就是说,大型动物更不容易通过表皮流失热量。实际上,在冰河时期之所以有那么多大型动物生存下来,靠的就是这个优势。所以,北大西洋的低温再一次行使了筛选器的职责,一些体型小的大海雀熬不过低温就死去了,能活着传宗接代留下基因的就只有个头大、圆滚滚的大海雀。

相应的,如此巨大臃肿的身躯,需要解决在陆地上行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进化方向,其一是尽量降低重心,采用类似于企鹅的站立方式,其二是像鸵鸟那样进化出粗壮的腿。大海雀的进化显然是前者,因为它并不需要像鸵鸟那样在陆地上快速的行走,既然陆地只是一个临时的栖所,那么走的慢一点、蹒跚点,也不会对它们的生活构成什么影响。

小伙子,在这次的全洲运动会上,你在一百米跑项目上跑出了9:57……分的好成绩,表现不错!洲委洲政府已经决定了,派你参加今年的里约奥运会,阻击博尔特,你有没有信心!报告首长,保证完成任务!洲长,博尔特那是9.58秒啊……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极,同样的事情也在发生。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北大西洋和南极一样的寒冷,一样的缺乏陆地和空中的捕食者,一样的拥有丰富的鱼类和磷虾资源,导致大海雀和企鹅这两种完全没有亲缘关系的鸟类,演化出了近乎一样的生存策略和体态特征。但相比于企鹅,大海雀是不幸的。

大海雀曾经广泛的分布在北大西洋各处的岛屿和岸线上,它们在岩石上筑巢,以捕鱼为生。尤其在寒冷的冰岛和格陵兰,大海雀数量非常多。它们的栖息地距离人类活动范围太近,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也没有非常系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格陵兰岛的原住民会捕捉它们吃肉,用它们的蛋做汤,用大海雀的皮毛做衣服御寒。好在这点捕猎对大海雀的种群繁衍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大海雀曾广泛的分布在大西洋北部各岛屿

后来的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大海雀悲惨命运的序幕。首先是一些船队试图从北极打通西北航线找到通往亚洲最近的航路,水手们在路过北大西洋时,顺路就会捕捉一些大海雀作为食物。随后是纽芬兰渔场的开发,海量的渔船蜂拥前往渔场,渔民们也会以大海雀为食。要知道,大海雀不会飞,一旦离开水面,在陆地上那简直是手到擒来。祸不单行,除了好吃之外,人们还看上了大海雀的羽绒,因为身上的羽毛保温性能强、适合制作羽绒被服。许多大海雀被捉到之后,直接活活扔到热锅里烫死,拔下毛运回欧洲做枕头或者女士的毛帽子,肉和蛋就会被当做美味吃掉。到了19世纪初期,大海雀已经所剩无几了。年7月3日,最后一对儿大海雀在孵蛋期间被杀害。讽刺的是,这对大海雀被杀害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许多博物馆出高价求购大海雀标本,用来向公众宣传保护大海雀的意义。

我们常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的演化确实遵循着这一规律,它们发源于变异,而各种突变其实都是偶然,但在环境的筛选下,更有利于生存的进化变异被保留下来,又反过来塑造了各种生物。但大海雀的灭绝不禁让我们想到一个新的话题: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是环境筛选的一种吗?

有人会说,人也是自然的而一部分,被人类活动灭绝的动物,是因为它们不能适应人这种自然组成所带来的变化导致的,人不应该对此负责。这个说法乍看李菊福,但却经不起琢磨。要知道,自然界的环境变化,那是动辄以万年、十万年计的,这种缓慢的变化,各种生物都有重新适应和自我恢复的能力,这也是生态圈长期稳定的根基。而在工业时代之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涉,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生态圈也没有任何能力对此作出适应,这正是许多物种快速灭绝的本质。且不说这些动物吧,就是我们人类自身,就能适应我们自己造就的环境改变吗?今天我们国内的雾霾严重到如此程度,在座的各位就一定能拍着胸脯说自己不会受到恶劣空气的影响而埋下肺部恶疾的种子吗?我们常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其实要做的是保护生态圈的稳定与平衡,这并非仅仅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动物的喜爱,更多的是因为,我们人类自己,也置身于这个生态圈中,而倾巢之下,是不可能有完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4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