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形状 >> 盘点被人类吃灭绝的动物,从50亿到一只都
文
笔杆侠客
编辑
笔杆侠客
自地球形成以来,物种的演变经历了无数次的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在这场残酷的演化竞争中,人类终于脱颖而出,成为这个星球上的霸主。
但在我们长期的掠夺式发展中,也造成了许多动植物的灭绝。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有一个物种曾经是50亿只的规模,最后因为人类的出现,被吃到一只不剩。
这个物种是什么呢?又有其他哪个物种跟它一样的遭遇呢?这些物种的灭绝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呢?
物种灭绝的危害-自然生态的恶性循环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进化的一部分,但在当今时代,人为因素导致的物种灭绝速度明显加快,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我们可以看到,物种灭绝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比如说,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大幅减少,会使其食物链下级的食草动物数量激增,进而对植被造成破坏。植被破坏又会导致更多草食性动物无食物来源而死亡。又比如,送粉传粉的昆虫灭绝,会导致依赖它们授粉的植物无法结果实,最终也面临灭绝。
一些物种对人类也有重要价值。它们所含的生物化学成分,可能会成为研发重要药物的关键。比如当年过度捕捞导致的鲸鱼数量大减少,我们就失去了研究鲸鱼回声定位的机会,这项技术对SONAR雷达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推动作用。
可见,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物种灭绝问题。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物种过度捕猎。要科学利用资源,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能够永续发展。
事实上,物种灭绝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还将导致遗传多样性的减少。遗传多样性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多样性越高,物种抵御疾病、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就越强。反之,遗传多样性的下降,将削弱物种的?存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减弱。每一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为人类提供养分循环、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等服务。关键物种的消失,势必会削弱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昆虫,其实也在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蜜蜂,它们通过授粉在粮食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估计,全球1/3的粮食产量依赖于动物授粉,其中蜜蜂功不可没。我们必须保护像蜜蜂这样的“小而美”。
此外,野生动植物也是重要的食物和药源。许多栽培作物的起源都可追溯到野生物种。另外,抗癌、抗凝血等多种药物也源自于野生植物。随着物种减少,这些潜在价值也在流失。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物种灭绝所带来的多方面危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真正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旅鸽悲剧的讽刺在美洲大陆上,曾经生活着一种如今已然灭绝的鸟类——北美旅鸽。它们曾经数量庞大,有着五十亿只之多,占据着广袤的天空。然而短短一个世纪后,这个物种就在人类的猎杀下灭绝殆尽。
旅鸽的体型比普通鸽子稍大些,个头有四十厘米左右。它们喜结群而居,每当迁徙的时候,数以万计的旅鸽组成的大群就如同一片乌云,遮天蔽日。这种行为模式使它们成为容易捕猎的目标。在它们最鼎盛的时期,北美大陆的上空经常可以见到旅鸽组成的巨大迁徙群体,它们数量之多,声势浩大,让许多第一次看到这一景象的人们不禁大吃一惊,甚至有的人还以为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
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大陆后,首先将旅鸽作为奴隶和佣工的廉价食粮。当时的殖民者会组建专业的捕猎团体,使用自己开发的鸟网来大规模捕捉旅鸽。一个捕猎团体一天可以捕杀数万只旅鸽,而无法吃完的旅鸽甚至直接被当成了牲畜的饲料。后来殖民地出现粮食短缺,本地人也将目光投向了旅鸽丰富的肉食资源。原住民发现旅鸽的肉质极为鲜美,于是大规模捕杀旅鸽的风气盛行开来。为了捕捉更多的旅鸽,殖民者们发明了专门的捕鸽网,一个捕猎团体一天可以捕杀数万只旅鸽。人们甚至会在旅鸽的迁徙路线两侧拉起巨大的网,让难以计数的旅鸽成批落入陷阱。
然而大量捕杀导致旅鸽数量急速下降,到了20世纪,人们几乎无法再看到旅鸽的踪影。年,北美旅鸽正式宣告灭绝。当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太迟了。虽然他们尝试过人工饲养来拯救这个物种,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旅鸽从地球上消失。
被欧洲殖民带来的野猫吃掉的渡渡鸟渡渡鸟是毛里求斯岛上特有的鸟类,它们体型酷似家禽般大,但却无法像鸡一样飞翔。这种奇特鸟类在荷兰殖民者初期踏足这座孤岛时还非常繁盛,但仅过了不到一个世纪,它们就在年灭绝了。
渡渡鸟之所以会迅速灭绝,关键不在于人类吃它们。事实上,第一批抵达的荷兰水手尝试食用渡渡鸟后,都对其肉质的难以下咽感到不满。渡渡鸟肉中满是苦涩的味道,不像其他岛屿特有鸟类那样美味可口。根据记录,吃过渡渡鸟肉的水手们脸上都露出了痛苦的表情,许多人宁愿挨饿也不愿再尝试这种奇怪味道的肉食。
相反,真正加速渡渡鸟灭绝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带来的野猫。年,荷兰殖民者首次将猫咪带到了毛里求斯岛上。没有飞行能力的渡渡鸟,面对凶猛的猫科动物,根本无法保护自己。野生猫咪迅速崛起,成为渡渡鸟的头号天敌。
在野猫的掠食下,渡渡鸟的数量迅速锐减。仅30年后的年,人们发现渡渡鸟已经几乎灭绝。这种古老的岛屿鸟类,就这么在欧洲殖民的影响下消失了。尽管人类没能从它们的肉体中获得多少食物,但异域入侵物种还是断送了这一物种的命运。
渡渡鸟为什么会有如此难吃的肉质?在它们灭绝后,科学家进行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渡渡鸟主要以岛上特有的苦味植物为食,这导致了它们肉质的变异。也有人认为,渡渡鸟长期无法飞行,缺乏运动,且岛上无天敌,使它们的肌肉组织不同于常见鸟类,难以入口。
除了野猫,人类还在毛里求斯岛上引入了猪、羊等其他外来物种。这些动物对渡渡鸟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破坏,比如践踏鸟巢、吞食鸟蛋等。在多方面打击下,渡渡鸟的数量持续下降,最后只能在世界上销声匿迹。
渡渡鸟灭绝后,欧洲商人将其标本和羽毛运往世界各地收藏和展示。一具完整的渡渡鸟骨架标本更在年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万美元天价。现在人类只能从这些残存的标本中,回忆起这种独特的灭绝生物。
斯特拉大海牛之凄惨灭绝年的一个寒冷夜晚,德国探险家乔治·斯特拉所率领的考察队在白令海上遭遇暴风雨。巨浪拍击船身,狂风呼啸,探险队的船只在惊涛骇浪中颠簸,最终不堪重击,发出惨烈的碎裂声后沉入大海。斯特拉紧紧抱住救生圈,在海浪的推动下,奋力向岸边游去。
不知过了多久,斯特拉终于感觉到身下的沙地,他艰难爬上海滩,这时才发现只有自己活了下来。四周没有任何栖身之处,寒冷的海风刺骨生疼。斯特拉蜷缩在海边的岩石后面,海水冲刷着他的靴子。这片岛屿看起来荒无人烟,他必须想办法找到食物和水源,否则活不过三天。
第二天黎明时分,斯特拉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在岛上寻找食物。他在海边发现了几只贝壳,里面还残留些许鲜肉,这暂时缓解了他的饥饿。正当斯特拉准备返回海边时,一道巨大的黑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那是一头体型硕大的海洋生物,它慢悠悠地靠近海岸,龇牙咧嘴地咀嚼着海藻。
斯特拉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大海牛!它有着巨大的身躯,体长超过10米,体重至少在10吨以上,是海洋中仅次于鲸鱼的第二大哺乳动物。斯特拉小心翼翼地靠近,发现这头大海牛性格温顺,并不具有攻击性。一个Bold的想法突然闪现在他的脑海中——这可能是上天赐予的天大的礼物!
接下来的日子里,斯特拉设法制造了一些简陋的猎枪和鱼叉,开始捕猎这种新发现的大海牛。一头大海牛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鲜肉,体内的脂肪也可制成油脂。食物问题得到解决,斯特拉的生存压力总算减轻了些。
两个月后,一艘路过的捕鲸船发现了滞留在岛上的斯特拉,将他救了下来。回到家乡后,斯特拉立即向动物学界公布了他的发现。这种大海牛很快就以它的发现者命名为“斯特拉大海牛”。斯特拉还向人们大肆宣传它鲜美的肉质,号称“海洋中的移动肉库”,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和垂涎。
起初,斯特拉大海牛在白令海域的数量并不多,约有一两千头。但非法捕猎者并不在乎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暴利的机会。不受约束的捕杀很快导致斯特拉大海牛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动物学家们曾在年呼吁禁止捕杀,但为时已晚。
27年后的年,世界上最后一头斯特拉大海牛死在了猎人的鱼叉下。从发现到灭绝,斯特拉大海牛在地球上仅存在了短短的27年,没有任何时间留给人类去了解这一新的海洋物种,就永远离开了人世。其命运之凄凉,堪称生物界中的最大悲剧。如今动物学家们只能通过很少的文字记录和简单的动物标本,来窥探这种早已灭绝的神秘海洋哺乳动物的真面目。
北极“企鹅”——大海雀的灭绝纽芬兰外海岛屿曾栖息着一种与企鹅极为相似的鸟类——大海雀。它们背部呈黑色,腹部白色,看上去就像穿上了燕尾服的企鹅先生。这种鸟类存在了万年之久,却在短短一个世纪内灭绝。
大海雀属于海雀科,是一种体型臃肿、无法飞行的海鸟。它们的四肢短粗,双翼退化,只能在海里游泳。这使它们面临危险时很难逃脱,成为人类轻易捕猎的目标。
公元16世纪,欧洲航海家开始涉足纽芬兰外海岛屿。为了填饱肚子,他们把视野中的大海雀一一捕杀。原始的烹饪方式也无法掩盖大海雀肉质的鲜美。很快,大海雀肉就成为上流社会的新宠。人们还发现,大海雀的蛋比鸡蛋大两倍有余,它们柔软温暖的羽毛也可制成服饰。一时间,船只如潮水般涌向北极海域,进行疯狂的捕猎。人类的贪欲无孔不入,毫不留情地掠夺着这一物种。
而后,大海雀羽毛在欧洲掀起一股时尚热潮。贵妇们用金银珠宝点缀大海雀羽毛,制成华丽的发饰。为满足这一行业的需求,商人们高薪征集大海雀羽毛。那场热潮犹如野火,疯狂地吞噬了这一物种。人们为了金钱利益,残忍掠夺大海雀的生命。北极海域变成了贪婪的人性的牺牲场。
当这股热潮过去,人们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大海雀一生只产一次卵,且成双成对生活。它们的繁殖速度远远跟不上捕猎的步伐。年,世界上最后一对大海雀死在人类手中,它们的蛋也被无情践踏。一个存在万年的物种,就这样在短短一个世纪内灭绝。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责任。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我们仍需找到平衡点。我们是否能够避免更多物种因人类活动而灭绝?能否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给野生动植物留足生存空间?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为下一代留下绿水青山。当今世界,野生动物的命运已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未来福祉紧密相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平台规则,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