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中国星宿节气图

发布时间:2024/1/22 12:47:41   
中国星宿·节气图“历象日月星辰,敬民授时”是华夏天文最本源的意义。天文和历法,是华夏一切文明的源头和肇始。华夏天文与西方天文有非常大的不同:华夏天文学,不仅包含星象,还有气象、人文等诸多内涵;西方天文学,更形象地说,应该叫“天体学”。如果你足够了解我们的祖先在天文上做出了什么样的成就,留给了我们多么伟大的智慧,你一定会由衷而生无以言表的敬仰之情。被称为天书的《黄帝阴符经》几乎通篇都在告诉人们掌握天文进而掌握天时对于帝王成就大业、百姓获得丰收的重大意义。《易经》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部总结了天文周期和人文周期的伟大的工具书。被神秘化的占卜、算命,实则是熟练掌握了天文、人文规律,掌握不变的规律后,可以准确判断下一步即将出现的事物。《黄帝内经》则是一部以人身小宇宙效法天地大宇宙来养生的一部伟大的人体使用说明书。不同的天文星象,产生不同的气候,气候周期随着星象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地球万物则随着气候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周期有长有短,有60年的周期、12年的周期、1年、1月、1日……,还有比60年更大的周期,熟练掌握天文周期,进而掌握人文周期,以不变应万变,则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了。天文历法如此重要,无处不在地影响我们每个人,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理说应是我们必修的一门课程,必学的一项实用生存本领。现今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实在痛惜。即便不学得十分专业,也应大概了解,知道我们生存的宇宙是什么样,怎样运行的,它在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若要研读华夏经典《易经》、《黄帝内经》、《庄子》等,则更需要对天文历法有深入理解。基于初学者对天文历法学习的入门,本人画了一幅十分直观的立体图,以便理解。且称为《中国星宿·节气图》(篇首图)。以下对该图作适当说明:一、首先初学者要知道中国古天文和现代天文(西方天文学)是有区别的。虽然宇宙是同一个宇宙,日月是同一个日月,但我们华夏天文理论都以地球为观测点而产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研究地球以外的日月星辰对地球的影响,这更具有实用意义。西方“天体学”,可以拿来理解天体关系,但理解中国古天文的概念,都要回到以地球为中心。张衡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宇宙模型说法之一,把整个宇宙想象为一个球的形状,这个球就叫天球。把天球比喻成一只鸡蛋,天如同鸡蛋壳,地如同鸡蛋黄,天在外面包裹着地。虽然我们现在已知宇宙并非如此,但对我们研究天上星辰对地球的影响,这个比喻却十分形象,也非常有意义。我们可以把这只竖立着的鸡蛋的顶部当成北极,鸡蛋壳中间水平的一圈,便是天赤道。太阳在球内运行一圈的轨迹,便是黄道。把黄道圈放大,一直放大到天球上,这个大圈就是黄道扩展圈。二十八宿则分布在天赤道与黄道扩展圈的附近。日、月、五星便在地球与天球之间运行(可想象成在鸡蛋清中运行)。整个天球都在不停地旋转,而在天球北极,总有一颗几乎不动的星星,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便称它为北极星,北极星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帝王的象征,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我们也可以用它辨别方向。在北极星的附近,有一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星组,它赫赫有名,就是人尽皆知的北斗七星。从古至今都有许多关于北斗星的神话。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会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黄帝阴符经》中“移星易宿”中的“移星”指的就是北斗星的移动: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二、二十八星宿是必需知道的概念。它是古代天文学家在天空一周圈上划分出来的二十八个星区,每个星区称为一宿。并且把二十八个星区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为四组,每一方按象取名,分别叫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分组具体如下: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如上图,各星宿位置在天赤道与黄道扩展圈附近。三、二十八宿的意义是为观察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做标记,相当于坐标。“宿”,字从宀从人从百。“宀”指“房屋”、“旅舍”,有在此停留的意思。如“月宿于角”就是指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月亮,正停留在天空“角宿”的位置。图中所绘,是一年的周期,表示从地球上观测太阳,太阳在天空二十八宿转了一圈。比如冬至时,太阳从尾宿附近出发,经过箕宿、斗宿、牛宿……逆时针转一圈,再次回到尾宿时,时间刚好是地球的一年。四、图中内圈是黄道,太阳一年在天空中转一圈的轨迹。太阳轨迹是逆时针方向,称为“天道左旋”(如图从春分到夏至、到秋分、再到冬至的方向)。而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看上去是顺时针运行,原因是地球逆时针自转的速度相对非常快。就像坐在高铁上,你看到车外向前走的人不但没有在向前,反而还在往后退一样的道理。太阳所行的一圈,古人逐步从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时间点,到增加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共八个时间点,再继续细分,最后一共形成二十四个在地球上出现不同气候特点的时间点,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如图,内圈被均分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一来,太阳所到的每一个点(即每个节气),都对应了外圈二十八宿的相对固定位置。由于节气是二十四个,星宿是二十八个,并且二十八星宿并不是均分天区一圈,所以并非一个节气对应一个星宿,而是一个节气走过了两个或三个星宿,或两个节气走在同一个星宿。但每年的同一个节气(若忽略岁差),太阳都在相对固定的星宿。如每年的春分时节,太阳都在壁宿附近行走。五、用《中国星宿·节气图》解释“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二月二龙抬头有很多民间故事,也演变出很多庆祝形式。多数人只当小故事来听,不解其深意。我们用图从天文上来解释:首先这里的“龙”并不是神话中的龙,而是东方七宿的象形,龙头便是角宿的位置。二月二,时值惊蛰、春分,太阳在室、壁宿之间,从地球看天空,只有晚上夜幕降临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也就是在地球背光时,在北半球、中国地区夜晚,我们能看到苍龙七宿慢慢从东方升起,似一条龙从地平面冒出头一样,所以古人形象的称这一天为二月二龙抬头。插图:二月二龙抬头六、“飞龙在天”的天文意义。与二月二龙抬头一样,“飞龙在天”也是苍龙七宿在天空中的象形。夏天,太阳在参、井宿方位时,地球的背光位置能看到整个苍龙七宿在头顶天空中央,就好像一条龙飞到了天空一样。插图:飞龙在天七、图解《庄子·逍遥游》节选段《庄子·逍遥游》原文节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几千年来,几乎所有的注解都把这段解成了大鱼和大鸟的寓言故事,如此,我们即便把《庄子》读百遍千遍,读到“韦编三绝”,也不能达到庄子境界之万一。这段实际是庄子用比喻描述了上古时期不同季节的天象,以及古人根据天象确定时节,以指导农事活动的记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是楚人,楚人的文化传统,是通过观测天上的朱雀七宿来确定节气,这里的“鱼”便是比喻朱雀七宿。在秋分时的夜晚,我们在天空中还不能观测到它,所以这只名叫“鲲”的大鱼,就好像还潜伏在大海里那样,没露出海面。朱雀七宿非常非常巨大,不知有几千里长,没法丈量。“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段指随着时节的变化,星象也随着变化。冬至到春分期间,朱雀七宿从东方地平线下升高到了天空中。好像海里的大鱼变成了一只大鸟,奋力而飞,飞上了天空。这只鸟叫“鹏“,鹏非常非常巨大,它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那么长,没法丈量。它的翅膀也很大很大。这里的“翼”是指朱雀七宿里的翼宿。翼宿非常的巨大,连绵在天球之上,如同垂天之云。“翼”宿即大鸟的翅膀。到春分时,中国区域春分夜晚,人们可以看见这只高挂在天空的“大鸟”(见下图)。插图:春季天空中的朱雀插图:春季天空中的朱雀“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天池,指朱雀七宿中的井宿横跨天上的银河,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这段讲随着节气的流变,春分到夏至,朱雀七宿从地球西边落下。回到了南冥(银河)。为什么在中国文化里,既崇拜龙,也崇拜凤(朱雀)。因为它们是天上东方苍龙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象形。通过对苍龙和朱雀星宿的观测,可以确立节气,指导人们准确掌握农时,确保丰收。远古时期,天文历法是每个人都会掌握的,但到了颛顼时期“绝天地通”开始,官方便开始禁止民间私习。因为掌握了天文,便等于掌握了天机,谁掌握着“天机”,谁便有能力指导人们生产生活,这样就可以做统治者。所谓“天机不可泄漏”大约就是这意思吧。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学天文,还有几千年来古圣贤们日积月累观察总结出来的宝贵资料,现成的华夏瑰宝,只要我们拿起来好好消化就能为我们所用。无论学它用以掌握气候运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或打下基础学习其它古籍经典,天文历法都是必修知识。又或是只为遥望星空陶冶情操,美酒三千、佳丽如云,不如《庄子》《楚辞》和《诗经》,书里有大量天文内容,你看懂了吗,如果看不到文章真境界,读书将多么无趣。希望所绘《中国星宿·节气图》像一扇门,跨过这扇门,你能看到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看到无边无际的宇宙星空。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8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