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生活环境 >> 看工具的工具,贴标签的标签
——headoffice自媒体文章的自检卡尺介绍
(headoffice:我负责深刻,您只需轻松)
在组织管理和个人管理中,我们发明了或接触到大量工具,来评价组织、评价事情、评价人、评价内心、评价行为等。我们用了这些工具,或纵情肆意或小心谨慎,对各种事物贴上了各种标签,并且根据这些标签进行了很多后续的行为动作,例如晋升、奖金、加工资,或者和谁结婚、和谁合作,或者和自己和解、逼自己努力……
或者在某些决策后,我们希望做某些事情有套路、有路径。我们也发明或者接触到大量的工具,手把手、一步一步的执行工具的提示来开展动作。例如,怎样沟通绩效、怎样举办结婚仪式、怎么炒番茄炒蛋……
当然从结果来说,因为工具本身不决策,是决策者自己为决策负责;工具本身不操作,而是操作者使用工具在操作。但使用工具的我们,大概率是提升了决策的信心,和提升了操作的效率。所以说,工具是好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
呃,是在大多数情况吗?很难确认了。因为世界上的工具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每次我们使用一个新工具的时候,其实都是对效果的一次赌博,只是赌注大小不一而已。一个工具到底是好工具还是坏工具,似乎只有用了才知道,用了再说。
于是,我想稍微干预一下赔率,让来赌的人提前感知胜算。也就是对工具进行判断。
用工具判断工具
可是怎么样对工具进行判断呢?于是我们需要一个工具……来判断工具。
可是评价工具的工具太少,不管百度还是谷歌去搜,基本没找到。一个工具的产生,首先理论的产生,或者操作规范的产生,工具只是前二者的载体。评价工具的工具之所以少,是因为评价“工具本身”这件事情,缺乏标准或者操作规范。所以,与其说我想找一个工具,不如是想一个规则去评价。
要评价一个工具是好是坏,这句话隐藏了二分法的逻辑。但这不一定有效。我们在淘宝、京东、拼多多买完东西,都是五星评价。据说谷歌以前在内部评价员工,尝试了二分法、五分法、十分法和百分法,最后还是觉得五分法好。我们可能需要的是一个连续量表来进行,所以我也准备用五分法。
KPI体系里说指标不能太少太多,建议7±2个。现在人都比较着急。淘宝现在是3个指标(描述相符、物流服务、服务态度),京东现在是4个指标(商品评价、快递包装、送货速度、配送员服务)。淘宝和京东的两套指标对比很有趣,京东强于物流,所以四个指标中有三个都是描述物流的;而且对于服务质量上的指标,淘宝用了笼统的物流服务、京东直接用了配送员服务这么细化的一个指标。充分说明Key的细致和重要。所以我也想不能很多指标。3或4个指标就够了。
三个自检方面
那从哪几个关键方面呢?我准备做的所谓工具,也许和软件有点可比性。评价软件我们常从这几个角度出发:界面友好、功能先进、效果稳定、可拓展性。所以我的思考为:
1、解决议题:这个工具存在的第一理由。所以能够多大程度为所定义的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是我们最关心的。每个议题都有一个目标事项想解决,可能目标很大,也可能很小,不管所定义的目标大或小,如果已多次验证能完整解决且没有因此造成副作用,那么就是最高的5分。如果只是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思路,是1分。
2、创新变化:在人类信息大爆炸和智力大爆炸中,新视角、新技巧存在大量的机会,也被很多人在尝试。作为一个toolmaker(工具创作者)或者说changemaker(创变者),我希望作品是创造性的,也就是内容是“增量”的。我无法穷尽判断在此之前是否已经有类似的创新,正如生物在进化时有种现象是叫做“趋同进化”,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类似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会进化出相同的结构和特征,例如,北极没有企鹅,但是冰岛附近曾一种已灭绝的大海雀和企鹅极其相似。再例如,科幻片中不同星球的高级物种都是人形或者类人形(也许还有制片预算的原因,哈哈)。所以,基于自身、目前的认知范围来判断,如果在当下刻意搜寻后仍在视野并没看到类似的视角,那么就打最高的5分。
3、容易上手:我的初始愿望各种工具是容易上手的,但如果面对复杂问题,有些工具也会变得复杂。包括原来不是这么做,现在看了觉得挺有道理,要变成那么做,需要花多少的代价、成本?代价越小,那么打分越高。
四个澄清事项
一、目的感是不是太强了?我为啥打算给每个工具打分,是要证明自身厉害?是一种叫卖行为?是为过错提前免责?以上都否,而且无需证明证伪、不打算证明证伪。人类大部分议题可能并不是问题,或者说不需要被解决,因为很多问题可以与我们并存。而且我并不打算解决所提出列出议题。从这些角度,我无目的。另一方面,在每个文章后面加上自检器,是我对思考过程的思考,我(盲目)相信坚持会有收获。如果这个分享也让受众有收获,得到一些可能的帮助,就很美好。从这个角度来讲,是的,我的目的感很强。
二、有没有满分的?也许,但非常少。可能很难有三项都是五星的,因为太简单的问题不值得再找新工具;而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也很复合。所以前面得分高,第三项得分可能就会低。我并不追求都是高分的工具,面向不同议题的不同工具之间也很难横向比较这三项因素。
三、评分标准和已评分数会不会变?真正的问题也许是,你介意这个分数吗,或者介意这个分数的变化吗?在VUCA的时代,本着迭代思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Yes。所以后续根据反馈和思考会持续迭代。
四、自评还是他评?目前这三项打分都是作者的主观打分和自我觉察。在人人都是数据的时代,对app的好坏的指标有:日活跃人数、会员忠诚度、平均使用时间、浏览率、转化率、保持率、获客成本、顾客终身价值等。基本都是从用户角度来看了,有些工具被人用了很多,最终大多数是好评,也就让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口碑就是最好的评价。让用户打分可能会更加直接,今后如果能达到一定的用户量,我也会转向°评价(自评+他评)。但即使是这样,依然未必准确,或者说对每个用户都准确。就像某些药特别有疗效,但是用到少量患者身上可能不适应,造成更大的伤害。
最近一个有意思的事件:钉钉在新冠疫情中,被小学生们打一分下架。还反映了打分本身是带有情绪性,而且打分结果本身不是因为这个工具本身所带来的。也就是说,任何评价,都是具有当时的上下文背景。
所以,你对我的自评打分千万不要太当真,就把它当作是我自作多情给你预先概率的判断参考。用过了自己觉得好用就继续用,不好……你就想骂就骂呗……如果你觉得这种思考有用,对自己的知识创造有梳理作用,欢迎自取、自调试,或一起交流完善。
-------------------------
对本文的自检卡尺:
解决议题:★★★(有思路有具体方法,未明确效果)
创新变化:★★★(对已存方法论、规则等的适配调整)
容易上手:★★★★★(需调整自我认知或一些小动作即可)
--------------------------------------------
我负责深刻,您只需轻松。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