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散文丨文占云鸟窝之续二起飞

发布时间:2023/2/11 10:04:38   

《鸟窝》之续二:起飞

□文占云

随着小鸟逐渐长大,亲鸟离巢的时间越来越长,由刚出窝时的平均两、三分钟,到五、六分钟,现在差不多要十几、二十分钟;有时候甚至半个小时左右才回来一趟。难道是小鸟长大了胃口却下降了吗?估计不是!据我判断,小鸟渐渐长大了,需要的营养也要跟上,食量自然会增加,但食材已经变了,不是刚出生时的蚂蚁和幼虫之类的“小菜”,而是逐渐“提升”为米粒、蜜蜂、蚂蚱之类消化时间较长的“硬菜”了,只要吞下一只蚂蚱,就能抵挡好一阵子。

小鸟们好像也学乖了,不再像前几天那样“唧!唧!唧!”的叫个不停,而只在亲鸟喂食前后叫唤,而且声音也似乎“亲切”柔和了些,是不是懂得感激了。亲鸟不在的时候多了,鸟巢里只剩下三只幼鸟,观察起来没有大鸟遮挡,相对容易一些。小鸟们稀疏的绒毛逐渐变成褐色的外衣,随着它们“窝龄”的增加,身体“发福”,巢里也装不下一家四口了,亲鸟喂食的时候只能站在鸟巢的边缘上,以防踩到孩子。除了下雨的时候亲鸟还在为它们遮风挡雨之外,其余时间则栖息在巢边的树枝上,有时候甚至彻夜不归。

有时候我在猜想,鸟巢里的亲鸟很长时间不露面了,它们的“孩子们”大一些了,好“带”一些了,需要的精力也少一些了,是不是又在别的地方筹备“新家”,计划在有限的夏日里再孵一窝?答案不得而知。

世上有万物,生长各不同。楼下树上的这窝小鸟还在生长发育期,亲鸟不在身边的时候没有丝毫的防御能力,但“老天饿不死瞎家雀”,它们却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之道。目前羽毛的颜色几乎跟鸟巢的本色一模一样,不仔细观察难以辨识,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上天赋予它们的“保护色”吧!不由得想起自然界里的一些动物外表变化,何尝不是如此呢?梅花鹿小的时候浑身长满了斑点,野猪幼仔身上从前之后布满了竖状条纹,与它们父母的外表颜色截然不同,但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非常利于隐蔽;天鹅的亚成体也有一个由褐色变成白色的转换过程,大家一定会记得童话故事里“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吧!看来也是真的。

在父母的精心抚育照料下,小鸟越长越大了,暂时还没有妈妈那样健硕的身材,但羽毛渐丰,肌肉健壮有力,曾经温馨的鸟巢已经容纳不下三个活蹦乱跳的生命,经常在窝里弹跳振翅,跃跃欲试。虽然显示不出“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豪气和雄壮,但看得出它们羡慕头顶的蓝天白云,坚信将来一定会实现自由翱翔的梦想。

以前人们通常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来形容懒惰的人,现在看来,鸟类也有类似的行为,认为只要张着口,食物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到嘴里。说来好笑,曾在手机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视频:一个刚刚出窝的小鸟,看见地上有一条小蚯蚓,就跟在后面,张嘴等着蚯蚓钻到嘴里来,连主动去吃的意识都没有。有些成年鸟类(比如燕子),在雨前潮湿的低空飞翔时就一直张着嘴;有一种鲸鱼也是张着大嘴在海里游弋觅食,不知道它们是不是有点等着“撞大运”的想法。

小鸟出壳已经二十天了,嘴角上的奶黄色也渐渐褪去,有点成熟的模样,从外形看基本上与大鸟无异,甚至有些胖乎乎、圆嘟嘟的样子,但是生存与捕食的技能估计还差的很远,就像热带雨林里的大猩猩用石头砸坚果、用树棍掏白蚁窝一样,需要长时间学习和锻炼,有的技能甚至需要学习一辈子。这一天终于到了。清晨,我拉开窗帘,发现两只小鸟已经离开鸟巢,蹲在周边的树枝上左右移动,东张西望,摇摇晃晃,嘴里不断发出叽!叽!叽的叫声,短促清脆,叫声里似乎有点得意,又有点害怕。两只大鸟分工合作,一只鼓励、催促剩下的小鸟尽快离巢,另一只则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给孩子们做示范,诱导小鸟们大胆、勇敢的向更远一点的地方飞去。由于小鸟们经验不足,踉踉跄跄的在树枝间跳动,不敢远去。又练习了一会儿,一只胆大的雏鸟飞到了另一棵树上,另外一只却因没有掌握好方向,在起飞后意外滑落下去,在空中长长的划出了一道斜线,紧接着在地面上栽了一个大跟斗,鸟妈妈赶紧飞到小鸟身边,带着它麻利地钻进灌木丛里看不见了,只听见吱!吱!吱的叫声还在继续,估计不是害怕,就是埋怨。平身第一次尝试飞翔,栽几个跟斗、受点挫折、甚至跌的鼻青脸肿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让世人惊叹的北极“白颊黑雁”、“藤壶鹅”和“中华秋沙鸭”的幼鸟出窝时不就要从高高的半空中跌落下来吗?这是它们走向自立的第一堂课。

毕竟,它们已经起飞了!但愿它们不要忘记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更要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

作者简介:文占云,中共党员,在职大学学历。喜爱文学、音乐、体育、摄影,在高原、戈壁、沙漠从军二十余载,曾任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2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