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雀,在彝语中为“湖水灌注的地方”,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的一个村。传说从前的山上有三个“海子”,水流绵延不绝,但因过度开耕,山秃、水枯。
如今,林海茫茫,海雀又有了三口“山塘”,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安居乐业。
接棒16年的村支书、守护华山松林的90后、35年前的贫困户、第1位走出村的大学生……年末,我们蹲点采访海雀村,这里又有了新变化。村民的故事中,我们找到了海雀“重生”的密码。
记者文/彭奇伟图/杨昌鼎徐昆
海雀村,海拔米,并不算高。
海雀村,位于黔西北的乌蒙深处,曾经“苦甲天下”。
记者一行抵达,已是下午五点钟。海雀刚下过今冬第一场雪,一座座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散落在初雪皑皑的土地上,远处不时传来村民用工具敲打木条的声音,还有雪花从竹叶上“扑簌扑簌”往下掉。
海雀初雪
海雀,有着一种静谧的美。30多年前的“风来漫天黄沙”“人畜同住杈杈房”模样,现如今早就成了历史。
在村里“猫”了足足7天,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花甲老人朱文开的笑容。
那天,落雪积在水泥路上,走起来有点“呲溜呲溜”的。我们遇上了小伙子安聪,请他“带我们一起去巡山”。话音刚落,在屋内铁炉旁烤火的外公朱文开一听,便突然站起来:“我也去!”
朱文开老人陪着外孙巡山
我扭过头,正好与他的笑脸相迎:戴着棕色、尖尖的毛线帽子,两排白中偏黄的牙齿在那张黑黑的脸庞上格外打眼,他的头轻轻地向左边歪了两下。朱文开笑得像个孩子。老人早年曾跟着文朝荣老支书一起种华山松、退耕还林、巡山护林,而今第三辈人也加入了村护林队。
——他跟村里的其他人一样,对种树、护林有着本能的热爱。
在村里,我们还遇到了一群年轻人。
第一个大学生王光伦,年毕业即回到海雀小学当老师,他说,教育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他的村子、他的乡亲;最年轻的护林队队员安聪,放弃外出务工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当上一年一万元收入的护林员;大学生朱跃花,由乡政府扶贫办回到村里担任主任助理,并与大学刚毕业的马莉干起了电商扶贫“直播带货”,放言要让“我们的海雀被全世界看见”……他们,让村庄不断增添着生气。
海雀小学的孩子们
每一片土地,都在生长着温暖。海雀也不例外。在村民家的炉火旁、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在聊天时、在巡山时,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得到。
“他喊人帮我家修房子,还给大家说,做完了各人回家吃饭,不要麻烦老人家。”在多平方米、整修一新的砖瓦房里,马正安说起当年文朝荣老支书组织村民为母亲修房子的事,不断跟我们说,老支书帮人做事实在,“巴心巴意”。
曾经,一村会计因挪用公款被撤职。文朝荣老支书了解到他家里确有意外突发的困难后,用自己的钱帮他还上了亏空。几年后,因他勤恳做事、助人为乐,又将他发展成为中共党员。后来,他成为了村护林队的骨干,也成了守护海雀发展的中坚力量。
文朝荣老支书说:“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做啥子事都要一碗水端平,不能照顾一些人忘了一些人。”现任村支书文正友一直牢记父亲这些话。两年前,他的堂兄因没能享受到低保怄气了。文正友上门劝说:“我们都是一家人,要照顾那些海雀最困难的人。”
村民们惯有的生活方式,让海雀村容村貌的卫生整治曾一度止步不前。文正友除了常常上门讲摆政策、组织召开群众会,还用自家的1.2万元储蓄当做第一笔奖金,专门奖励卫生整治做得好的村民户。
人心换人心,人心思发展。逐渐地,村民在变,海雀村也在变。
海雀村新貌
采访行将结束的前一天,海雀雪后初霁,天空湛蓝,白云飘飘。
万亩林海环绕的海雀村,格外美丽祥和。
一审:朱若岚
二审:林萌
三审: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