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习性 >> 被吸血却若无其事,不知反抗的鲣鸟如何保住
多数的哺乳动物因为其产仔率低,所以幼仔的存活率高,幼崽们生下来享受着母亲甘甜的乳汁和父辈们的保护。
事实上,有的动物生下来就面临着决斗,它们从落地的一瞬间就开始互相厮杀,最后留下的那个幼崽才能生存下来,栖息于热带海洋、岛屿上的留鸟——橙嘴蓝脸鲣鸟就是其中之一。
鲣鸟妈妈每个窝会产蛋两枚,不公平的是,在产完第一枚卵后大约相隔六天,鲣鸟妈妈才会继续产出第二枚。但短短六天时间,第一枚的小雏鸟已经展现出超强的生长能力,它破壳而出之后肆意享受着大部分的食物,因而第一个雏鸟往往在体重上占据很大的优势。
不幸的童年早已注定
雏鸟虽小却很聪明,先出生下来的雏鸟危机意识很重,它们好像会算时间。第二只小雏鸟破壳的时间快到了,它们中的有些甚至会守在壳外。
第二只小雏鸟一从壳中脱身,它就会疯狂地用尚未发育完全的喙去狠啄新雏鸟。可怜的第二只小雏鸟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凭借本能奋力抵抗,两只雏鸟像在摔跤,扭作一团。
有经验的雏鸟凭借力量优势把新雏鸟拉到烈日下。大多数情况下,新雏鸟羽翼单薄,不一会就在阳光的炙烤下死去了。
第二只小鲣鸟想要顺利出生只能寄希望于第一枚卵孵化失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可怜的小鲣鸟,明明什么也没有做,却只是因为出生晚,就要被迫接受死亡的命运。
鲣鸟妈妈对于这种“灭亲”行为是默许的,因为鲣鸟的胃口很大,加上自然条件恶劣,食物紧缺,每对鲣鸟夫妇只能拥有一个小鲣鸟。
生存下来的那只小鲣鸟同样没有一帆风顺,它们必须在十天内学会飞翔,学会自己捕食,因为它们体内的脂肪只能让它们自给自足十天,这就是鲣鸟的繁殖。看起来冷血的动物也有它们生存的顾虑,神奇的自然造就了奇葩的动物,让生态得以长久平衡。
被吸血不反抗?
说到吸血你会想到什么?可恶的蚊子?臭名昭著的蝙蝠?不,还有一种披着可爱外皮的小恶魔——尖嘴地雀。
尖嘴地雀又名吸血地雀,它们小小的,体重约20g,它们没有鲜艳的羽毛和尖锐的爪子,就像是院落里常见的小麻雀。
可就是这样的小动物,排起队穷凶极恶地吸食鲣鸟的血液。它们在雌雄鲣鸟相会时,用异常尖锐的鸟喙刺入鲣鸟后尾部的皮肤,直到黄色的喙上沾满了殷红的血。它们孜孜不倦,一遍又一遍将头探进硕大的伤口中,时不时转动脖子,看起来渗人极了。
诡异的是,哪怕身后已经血肉模糊,鲣鸟像是没有感受到疼痛一般,对身后的“吸血鬼”毫无反应。鲣鸟转动着眼珠像在思考,却不驱赶身后讨厌的小东西。
吸血地雀从以前吃藏在鲣鸟羽毛内的寄生虫的啄食行为,逐渐演变成贪心的索求、霸占,而傻傻的鲣鸟似乎还认为尖嘴地雀在为它们好心清理寄生虫。
吸血地雀会残害鲣鸟的卵吗?
难道吸血地雀的唾液中含有什么成分能让鲣鸟失去痛觉,好让它们大快朵颐吗?不是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生物学家们仍没有为此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俨然成为了不解之谜。
有人推测,这一吸血的过程可能只是因为最初鲣鸟接受了地雀好心的寄生虫清除服务,而狡猾的吸血地雀却在一次次的服务中鬼使神差地发现,将喙刺穿鲣鸟的血肉就能获得血液的丰富营养。
于是吸血地雀大摇大摆地吸血。在炎热干燥的小岛上,鲣鸟的血液香甜可口,足以让它们挺过去死亡率最高的月份。
又或许,雄鲣鸟认为和雌鲣鸟的甜蜜会面才是最重要的,反抗吸血雀是无聊的,或许也可以认为是徒劳的。尖嘴地雀面临成年鲣鸟可以大饱口福,但对于尚在卵中的小鲣鸟却束手无策。
鲣鸟生下的卵会自带润滑液,无论是什么雀类,都没有强大的能力能去破坏坚韧的卵壳,哪怕它们的喙可以不费力地刺穿成年鲣鸟的皮肤。
也许这就是鲣鸟夫妇,动物本性的爱。它们可以亲眼看着让子女厮杀,却在它们出生之前保护它们不被其他动物伤害。各种古灵精怪的动物和我们生活在这个共同家园——地球。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去发现动物世界的奇妙,体会生命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