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习性 >> 宏伟的秦始皇陵墓,其地宫之貌至今仍是一个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关于秦始皇地宫的构筑和设置的记载林林总总。其中绝大部分包括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的描述都是绘声绘色,引人人胜而又难辨真伪的。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书·刘向传》:“始皇葬于骊山之阿,下铜三泉。……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汉书·贾山传》:“始皇葬骊……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
《水经·渭水注》:“秦始皇大兴厚葬”,“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旁行周回三十余里。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满其中,令匠作机弩,有所穿近,辄射之。”还有一些笔记杂文的记载更是道听途说并加以夸张的,如王嘉《拾遗记》:“昔始皇为冢,敛天下瑰异,生殉工人,倾远方奇宝。于冢中为江海川渎及列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为舟楫,金银为凫雁。以琉璃杂宝为龟鱼。又于海中作玉象鲸鱼。衔火珠为星,以代膏烛。光出墓中,精灵之伟也。”这些记载,千百年来不断激发人们思考、探求,秦始皇地下宫殿究竟是如何构筑的,藏的奇珍异宝都是些什么。但考古发掘有限,文献记载有限。地宫之貌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迷。
于此只能“借花献佛”,引用秦汉史专家王学理等学者们的考证和推测,对上述问题加以解答,尽管这个答案还需考古发掘的检验。秦始皇的地宫虽然具有宏伟壮丽的规模,经现代科学探测手段分析表明,它也的确突破了已知的秦代建筑水平。但它绝不会是人们想象中有似于地面上的宫殿建筑那般殿宇勾连,回廊九曲。它最大的可能是一个巨型的石砌周壁的竖穴墓,穹隆顶,由墓室、别室(侧室)、墓道三大部分构成。别室、墓道回环相连,高低参差。其中墓室是六个由大到小的倒四棱台叠加而层层深人地下的大土坑。最深33余米,呈长方形,面积为1.9万平方米。别室分布在墓室内、四出墓道上等,为隧道式建筑。
其中一些为券顶,这些侧室象征的是“域外”景物.是秦始皇魂游更远的世界之所。墓道为四出斜坡式,不同方向的形制结构不同。地宫的装备和设置非常奢华。其中地宫的穹隆形顶上绘满了当时人们所能掌握的天体情况。椁室顶的中心位置是北斗星,环绕在它周围的是二十八宿。北斗星的右上方是北极星,其东西分别是紫径、微垣。另外,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还分别绘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期间夹杂象征太阳和月亮的金乌和玉兔、银河等。如果真像推测的这样,当秦始皇陵发掘时,人们肯定会惊叹不已的。然而,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秦代,这一切是怎样被设想出来?又是通过什么技术手段作出这种再现自然界的景观来的呢?
安置在始皇陵墓穹隆顶为日月的夜光珠是后人的推测.还是实有其事?如果有,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是否有“昼夜光明”的功能?它与夜明珠又有什么不同,亦或就是一种东西?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夜光珠的故事很多,《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有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财富时就说自己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二枚”。王嘉在《拾遗记》里也说,夏禹治水凿龙门时,“至一空岩,深数十里,幽暗不可复行。禹乃负火而进,有兽,状如豕,衔夜明之珠,其光如烛”。根据这些对夜光珠的特征的描述,不由自主地令人想到磷光型萤石。由于这种萤石含有强磷光,在漆黑的夜里,依然能够发出光泽,而且储藏量少,一旦发现,就会被视为宝物。夜光珠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它。因此,关于夜光珠的记载,可能不仅仅是一种传说。当然,夜光珠也有可能就是夜明珠一一发光的珍珠。
古人对能发光的珍珠也是很珍爱的。但由于珍珠只有几十年的寿命,如果秦始皇陵中所谓的夜光珠就是夜明珠的话,恐怕早就化为乌有,更不要说还有光芒四射的能力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猜想。其实,根据史籍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有诸侯在墓冢中灌注水银的故事了。据王象之《舆地胜纪》:“阖闾冢在吴县闾门外,铜棺三周,水银为池。”李泰吉《括地志》:“齐桓公墓在临淄南二十一里牛山上,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板,次得水银池。”可见诸侯已经有了以水银装点墓葬先例。但诸侯毕竟是诸侯,只能“以水银为池”,而没有秦始皇“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气势。秦始皇陵墓中灌注水银可见是史实了。
但其实际景况又是怎样呢,果真如史料记载的那样么?根据实际探测得知,秦始皇陵的强汞范围在1.2万平方米如果按有的学者根据相关资料把储汞的厚度定为10厘米计算的话。陵墓中水银的体积达到了12亿立方厘米,用水银1.6万吨!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测算数据、比较合理的数据应该是另一些专家们估计的:“陵内储有水银百吨左右。”即使这样,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也是可能的了。值得注意的,虽然炼汞很简单,但陕西汞矿较少,要想提炼百余吨水银,必然要有丰富的求矿作后盾。秦始皇陵所用水银,不可能完全来自陕西。除了陕西当地的,其余的水银是从哪里提炼、运输来的呢?对此问题,也有学者通过查阅史籍作出推断。
认为这大量的水银是从四川、贵州等地生产出来,经由长江、嘉陵江,沿着米仓道或金牛道,越巴山,过汉水,再穿褒斜道等“千里栈道”运到关中的。这种解释似乎合理,可是众所周知,水银呈蒸汽状态时有剧毒,而其在常温下的液体也极容易挥发,一旦吸人高浓度汞气,轻者导致精神失常,重则能致人死亡。千里迢迢,过急流,越险滩,走栈道,历尽艰辛的路途如何能将这大量水银安全运抵到关中?真是一个问题才有广答案,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环环相套,形成数不清的谜案。
我是“小杜说世界”,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