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形状 >> 人的一生过成什么样,在于你修了一颗什么样
鬼谷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他通天彻地,智慧卓绝,精通百家学问。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有《鬼谷子》一书传世。
《鬼谷子》一书,被誉为“旷世绝学,智慧禁果”,无论是从政、外交、经商、管理还是公关等等,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谋略。
鬼谷子一生只下过一次山,只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这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鬼谷子的言传身教。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想要获得好一点,想要更舒服一点,可是很多时候并不是想要就能够实现的,但是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就停止努力,不管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对于未来的向往还是要有的。
鬼谷子:人的一生过成什么样,在于你修了一颗什么样的心!
王阳明曾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外界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人内心的投射。
面对鸡毛蒜皮,有人会大动干戈,有人却一笑置之;面对蝇头小利,有人会飞蛾扑火,有人却视若无物。
你的心念,决定了你的行动,说到底,人这一生过成什么样,就在于修了一颗什么样的心。
一、格局大者不纠缠《庄子·秋水》有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聪明的人,懂得放宽心态、放大格局,不与眼界窄的井底之蛙聊大海、不和格局小的夏虫侃冬雪。
人这辈子,不是所有事都能辩得明白,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花心思。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一件事。
一次,他与好友臧克家在外吃饭,邻座是一对母子,母亲上洗手间后,孩子在晃动中摔了下来,哇哇大哭,季羡林立即过去扶起孩子,这一幕,恰好被孩子母亲看到了。
她脱口而出骂道:“你怎么欺负孩子?要是受伤了,我跟你没完!”
季羡林一声不吭地回到座位上,而那个母亲一边检查孩子的“伤势”,一边还骂骂咧咧。
旁人仗义执言道:“你的孩子自己摔倒了,是那位先生好心扶起来的。”
事后,臧克家问:“你为何不解释?”
季羡林笑说:“开口就骂的人,何必解释?大家都看着呢!”
哲学家尼采曾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道理很浅显,而现实中,很多人却不知不觉地“勇”斗恶龙,被人背后中伤,火冒三丈直接开撕,还自诩“恩怨分明”,旁人踩你一脚却扬长而去,猛追上去要个说法,还自诩“有理有据”。
买了东西出现瑕疵,与某宝客服你来我往,还自诩“维护权益”。
殊不知,很多所谓的“原则”,在不断地消耗着你的时间、精力,也在持续地打压着你的幸福指数。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个大格局的人,从不会争一时之长短,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不会纠结流言蜚语,也不会因旁人的看法而患得患失。
人生海海,要学会放大格局,无需太过纠缠计较。
和小人纠缠多了,自己也会成为小人;与琐事计较多了,自己也会一地鸡毛,真正大格局的人,都修好了一颗不纠缠的心,很多时候,不纠缠,既是放过他人,更是成全自己。
二、智慧深者不贪婪《史记》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世人忙忙碌碌,不过是为了追名逐利而已。
智慧的人,不会因“名”而累、为“物”所役,总能“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淡定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春秋时的范蠡,被誉为人生赢家,为官,他曾辅佐越王勾践,让越国成为五霸之一,经商,他曾涉足多种领域,19年共积累财富约亿,成家,他收获了西施的芳心,两人历尽坎坷、长相厮守。
凡此种种,核心就在于:不贪婪!
他知道:狡兔已死,走狗必烹,所以在位极人臣时,激流勇退,携西施泛舟而去。
他懂得: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所以在富甲一方时,三散家财,成为后世敬仰的“陶朱公”、“文财神”。
范蠡,用他不贪的智慧,谱写了传奇:修得大自在,过好小日子!
《聊斋志异》中说:“贪字甚近于贫。”
人这一生,“贪”字上头,往往会伴随着灾难祸患。
清代的和珅,贪了10亿两白银,大约是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
贪财,曾让其过上了帝王般的生活,却也让其家人接连遭遇不测,更让自己被嘉庆帝赐死。
汉代的韩信,手握重兵,功高震主,贪权,让其被冲昏了头,不仅没有“功成身退”,反而得寸进尺地要“齐王”封号,终被诱杀而亡。
清朝的张佩伦,因擅自写议兵疏而得到“知兵”的美誉。
贪名,让其破格被派去总署“中法战争”,却临阵脱逃而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自己也被革职戍边。
汉代韩婴说:“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过度追求钱财名利、物质享受,不仅会危害自己的身心,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贪婪,是无底洞,真正大智慧的人,都修好了一颗不贪婪的心,学会节制,就能避害就利;懂得知足,方能平安顺遂。
三、眼界宽者不自私《颜氏家训》中说:“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
行有善举,就像种果树、修房屋,活着时自己受益,死后仍荫及子孙,善念善行,不仅是一种好品行,而且是一个人眼界的体现。
北宋范仲淹,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