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习性 >> 从银雀山汉墓竹简,看看汉代刀笔小吏的
银雀山汉墓五千余枚竹简上的书迹,书写年代大致为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是西汉初年日常书写的真实写照。这些简书的书写风貌又不尽相同,反映出当时日常书写的多种面貌,为我们相对全面的关照这一时期日常书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素材。
银雀山汉简
汉文字自秦文隶变,已体现出日常书写中对汉字形体、笔法更趋于实用便捷的客观要求,从而也开启了古今文字的演化分野。秦室一统天下,统一文字,列秦书八体,其中虽将小篆作为官方正体文字,但隶书在非正式场合的广泛应用,已体现出今文字在日常实用领域的强大力量。
汉代,隶书发展至成熟,逐渐取代篆书成为官方正体。如果说汉隶的成熟是在东汉时期,那么,银雀山简上的书迹正体现出隶书由篆书脱胎演进的发展状态,其典型特点就是篆隶杂糅,或多或少的存留着篆书的形体与笔意,字形欠缺统一规范,真实体现出汉隶正体化过程中的本原面貌。
银雀山汉简
银雀山简的书写并非出自一时一地,同时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工拙既有不同,面目也呈多样。大致来说,可以有书写工稳与草率之分,笔意朴厚温和与峻拔刚健之分,形体右高与右低之分,等等。面对书写面貌丰富多彩的书迹,这样的分类显然难以做到客观全面,仅借助于此简单描述一下银雀山简的书迹特征。
如图一可谓银雀山简中工稳一路的典范,结体端庄,横画左低右高,横画燕尾处不作刻意夸张,而长撇画和弯钩处多作圆转的长笔,姿态伸展流便。用笔朴厚温和、不激不厉,体现出高超的书写技巧。
图二横画、撇画时时显露出尖锐的出锋,如『毋』『积』『相』等字;长横画的蚕头燕尾之势较为明显,字势也因之舒展开阔,如『毋』『以』『虚』等字;而『劳』『当』『虚』等字的『宝盖』部左点,均作屈折蓄势状,更增加了点画的姿态。
银雀山汉简
图三用笔迅捷,不衫不履,横画呈左高右低之势,可以想见书写者在书写时的率意不羁。图四中如『全』『五』『具』等字的长横画和折笔也作左高右低之势。这种左高右低的笔势,应该和汉人写简时的姿势有关:从竹简编绳处空下不写字这一现象来看,竹简书写应该是先编后写,而据汉魏至唐代绘画事物推断,西汉时书写竹简的姿势应该是左手执简右手悬空,这一书写姿势使得左高右低的笔势更便于快速书写,因此相对草率的书迹多呈这一体势。
银雀山汉简
图五书写相对草率,字形也多以左高右低取势,入笔重按,出锋迅捷锐利,体现了快速书写的笔意特征。其字形杂存篆势,而『不善』『弗畏』等字甚至透露出后世楷法的影子,体现出西汉简书笔意的巨大包容性,已蕴含着笔法演变的诸多端倪。
银雀山汉简
图六的书写内容是《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结体平正端庄,用笔峻拔刚健,入笔处刚猛斩截,令人如闻铿锵之音,屈折处也圆劲浑朴,几乎无一丝懈笔,具有极高的书写水平和审美意味。本篇记述了以天地、八风、五行、客主、五音等占算战争胜负的方法,用竹简拼合起来的一幅『八风图』标明八个方向对应『八风』的名称,并以此为占算依据来判断『客』『主』双方在战争中的优势,竹简上点以朱砂,使精美的书迹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意味。
银雀山汉简
谈到银雀山简的书迹特征,有必要就书写人说几句。这些竹简书迹虽有工稳与草率之别,但均应出自当时的书佐、书吏之手,绝非粗通文字者的急就之作。汉代对书佐、书吏一类专职书手的书写要求极高,识字数量和书写规范的要求都极为严苛,《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显然,他们都受到相当程度的识字和书写训练。
这些竹简书迹是西汉文景至武帝时期书佐书吏们日常书写的真实反映,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日常书写的本原存在。这些被称为『刀笔小吏』的书佐、书吏们,究竟是用何种工具采用何种姿势书写?这些过往已难以准确复原,但至少面对这数千枚竹简上的书迹,还是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