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极雀 >> 北极雀的形状 >> 汝州访古豫西道教名山寄料镇岘山
『汝州访古』——豫西道教名山!寄料镇岘山真武祖师庙
刘孟博/文
陈素贞/摄影
岘山又名铁顶山,不同时期文献亦称其为“霍阳山”、“太和山”、“现山”等,位于汝州市区西南50公里许寄料镇境内,是汝州、汝阳、鲁山三县(市)的界山,主峰祖师顶海拔.8米,素有“伏牛第一峰”、“汝州众山之冠”的美称。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八.汝州》卷八记载曰:“霍阳山,俗谓:‘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哀四年,谓楚‘为一昔之期,而袭梁及霍。’按杜注,即此山。汉立霍阳县,因山以为名,今有故城,俗谓张侯城是也。”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伊阳》卷二记载曰:“岘山,在县南四十里,唐文帝经此,以其峰危独见,遂名。”
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山川.伊阳》卷一记载曰:“岘山,县南四十里,形类楚襄阳岘山,故名。千仞耸峙,峰峦秀绝。造其巅,汝属咸收目中,伊阙巨观也,八景之一。
岘山地处八百里伏牛山之东端,山势逶迤,奇峰耸立,是汝西南山区中较高的一座山峰,在群山之间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岘山风景秀丽,山水相依,山间茂密的植被,遍布的芳草碧树,层次分明,游客至此可近观峭拔孤峰,远望层峦叠翠。登临绝顶以后,眺望四方,百里风光尽收眼底,俯视山下,则多有祥云瑞气缭绕,仿佛身处仙境。古往今来,岘山以其奇秀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无数名士、文人、墨客前来探幽揽胜,或寻踪访古,或求经悟道。他们泼墨逸情,挥毫抒怀,留下了众多的诗文词赋,给岘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岘山为汝州与汝阳两地的界山,故自元代开始,两地官府在编修志书之时,均将其列入八景之一,现辑录于两地方志中的诗文题咏便有多则。
明正德《汝州志·景致·汝州》卷三记载曰:“岘山叠翠,岘山在州西南,其山截然高耸,叠嶂层峦,眉黛如画。”
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州西八景》卷一记载曰:“岘山叠翠,汝山唯岘山孤危,―峰插天,远望则叠嶂层峦,穿云耀日,菁葱之色可嘉。”
清道光《伊阳县志.八景图》卷首记载曰:“岘山叠翠,邑南三十里,叠嶂层峦,中峰独峻,群山不能掩。遥望翠色迎人,形胜与襄阳岘山相类,故名。”
汝州诗文题咏:
元.张政《岘山叠翠》:“叠嶂层峦翠色重,白云散尽现晴峰。眼前眉黛浑如画,谁识天机造化工。”
明.张维新《现山叠翠》:“片片芙蓉刺碧空,何年御跸访高风。只今层嶂浓于染,幻出秋容图画中。”
明.方应选《现山叠翠》:“谁将黛色点秋空,削出芙蓉千万丛。一自翠华传御跸,山山萝薜借青葱。”
清.无名氏《岘山叠翠》:“危峰崱屴接云平,疑在襄阳道上行。羊祜无碑谁堕泪,龙旌此驻得留名。雨余湿翠堆无际,天半空青落有声。一幅烟容描不尽,并将画意入诗情。”
汝阳诗文题咏:
明.祝富《岘山叠翠》:“岘山高耸嵯峨形,倚空千尺堆叠青。四时黛色逈不改,更宜晚翠当藩屏。昔日太极开洪濛,此山已突微茫中。凝眸一望到绝顶,何时驾驭乘天风。”
明.方应选《现山叠翠》:“嵩南群玉竞飞浮,突兀遥看一筍柚。隐隐六龙天上御,青空碧落望中收。”
明.胡从宾《偶过现山》:“闲云一片锁危峰,极目微茫法界空。沥沥寒泉鸣涧底,琅琅仙佩响天中。岩岚有窍风敲竹,石洞无门露滴松。独抱法华翻几卷?坐看归鸟逗残红。”
清.张文德《同诸明经登岘山》:“绝磴人从树杪行,竦林风送恍钟声。多情高士能留客,无事闲僧不到城。远岫孤云堪极目,空坛瑶草颇怡情。他年拟践荷衣约,顶向禅房记姓名。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真武荡魔大帝,民间多称其为真武祖师、披发祖师,为道教神系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战国以后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以四灵命名,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两汉时期,人们开始将龟蛇作为北方七宿玄武神的象征进行奉祀,道教产生以后,吸纳了民间的玄武信仰,并进一步将玄武神人格化。汉代纬书《河图帝览嬉》曰:“北方,玄武之所生,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汉末道教形成后,四象尤其是玄武,逐渐演成为道教所奉神灵,成为道教神谱中的重要神将。
随着道教和民间的推动,玄武信仰得以广泛流传,并上升为国家祭祀,但直到北宋之前,玄武仍然保持龟蛇合体的自然神形象,尚未成为完全人格化的主神。至两宋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边患严重,作为护佑镇守北方的玄武之神,受到了军队和皇室的热情崇奉,国家对玄武神的祭祀愈演愈盛,玄教封号不断增加。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因避宋皇室始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神号为真武。天禧二年()加封“真武灵应真君”神号。徽宗大观二年(),增上尊号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钦宗靖康元年(),又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至南宋宁宗嘉定二年(),敕封真武神号“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南宋理宗宝佑五年(),特加封十六字神号:“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福德衍庆仁济正烈真君”。总之,自北宋起,玄武神已经成为拥有极高神格的人格化的主神“真武灵应真君”,而真武修真的故事也在此时逐渐形成,称真武是净乐国王太子,在武当山修行四十二年,功成飞升,奉上帝命,往镇北方,镇天助顺。蒙古入主中原以后,真武作为北方之神又受到元朝皇室的崇奉,加号“元圣仁威玄天上帝”。及至明代,明太祖以真武为灭元的战神,加“荡魔天尊”、“玄天上帝”诸号,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鸡鸣山建真武庙,每年春秋两季遣太常寺官员致祭,将真武祭祀载入国家祀典。明成祖朱棣原为坐镇北方的燕王,以“靖难”之名起兵而位登大宝,据说曾得真武神护佑之功,至夺位登基后,为感玄天上帝之助顺,并宣扬其权力合法性,极力崇奉真武加号“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永乐十一年(年)在武当山敕建真武道场,工程浩大,耗费人力物力无数。永乐十五年(年),敕封武当为“大岳太和山”,位居五岳名山之上,成为明代皇家第一镇岳。永乐十六年,武当山上敕建各宫观落成,明成祖亲撰《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碑文中提到真武神对大明王朝的翊助之功,曰:“朕皇考太祖高皇帝以一旅定天下,神阴翊显佑,灵明赫奕。肆朕起义兵,靖内难,神辅相左右,风行霆擎,其迹甚著。”这说明了大明王朝自建立伊始,就将真武神看作是明室江山社稷的保护神,后因永乐皇帝朱棣坚信玄帝助其夺位,遂大修武当宫观,对玄帝的信仰、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深深影响及清代迄今全国道教信仰实况。明成祖朱棣除了大建武当山真武道场外,还在京师及地方广建真武庙,以报答神功。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大帝庙。
岘山共有两大主峰,一曰祖师顶,一曰玉皇顶,在两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山口,两侧的空气因压力差,在通过山口时产生对流,形成风口,人们便把这里称为过风垭。过风垭是岘山诸景的中心,汝州与汝阳两地的山路在此交汇后,向西南过跑马岭,可直达祖师顶,向东北则通往玉皇顶。因汝州境内通往岘山的道路奇险,汝州、汝阳两地信徒,便在坡度较为平缓的岘山西坡,捐资兴建了宽敞的香道,并在登山沿途修建了众多的宫观殿宇,规模较大的有汝阳县小店镇板棚村的青云宫(头道宫),岘山半腰的崇天宫(二道宫)等。每逢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庙会期间,方圆百里的香客、游人比肩接踵,结队来此拜谒,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岘山主峰祖师顶部,为一处面积约一亩大小的平地,真武祖师庙便修建于此,因历史久远,真武祖师庙的始建年代及历史规模已不可详考。据民间传说,古代真武祖师庙的屋顶均为铁瓦铺就,这主要是真武祖师庙位于高山之巅,树木稀少而且低矮,这里终年不断四五级大风,要保持殿顶不被飓风掀起,非铁瓦不足以胜任。此外祖师庙所在地,由于海拔较高,冬天山上奇冷,普通泥瓦经不起冰雪霜冻,故用生铁铸瓦覆盖,铁瓦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们的匠心独具。同时在祖师顶西侧,还有一块被传为飞来石的巨石,犹如飞自天外,上刻“飞来乾石”四个大字,为岘山一景。在《汝阳县志·名胜篇》中记载:“乾石,位于峰颠之南。相传真武观落成后,午夜从西天飞来一块巨石,高八尺,厚三尺,如天柱耸立,造型奇特,俨然主峰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