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雀

关于24节气,你知道多少

发布时间:2023/3/4 23:13:07   

在聊二十四节气之前,我们先来聊聊阳历、公历、阴历和农历。

“阳历”也叫“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回归年”,长约又1/4天)定为一年,其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

如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是阳历(比如国际劳动节“五一”,就是指公历的5月1日),平年天,闰年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

《天文精义赋》(明代乌丝栏钞本)

而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汉历”“黄历”“旧历”等,是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计算的历法。阴历以“朔望月(反映月亮盈亏的历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1个月,一年为12个月。

至于农历,民间常常把它和阴历混为一谈,实际上农历并不是单纯的阴历,也不是阳历,严格来说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属于阴阳合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指农历的5月5日)。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为月的长度,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天文分野之图

凡是历法,无不来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与经验总结。了解了阳历、阴历、农历的概念后我们就会发现,阴历比阳历一年少约10天,每年春节就会比前一年提前10-11天,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大夏天过年了。而农历智慧地将每年的季节、气候、农事和日数与月数安排有序,发展出一套实用的历法,可谓大有学问。

阳历反映的是太阳的运行,太阳运行到最偏南时,昼最短,夜最长,我们的祖先将这一天叫做“冬至”;相应地,太阳运行到最偏北时,昼最长,夜最短,这一天被叫做叫“夏至”;而“春分”和“秋分”时,太阳恰经过赤道,昼夜平分。

可见,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表现一年四季变化过程的4个最佳“节点”,但一年光有这4个节点是远远不够的,农事活动如播种、插秧、中耕、收获等需要固定在更精确的时间段才有实际意义。

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又智慧地在这4个节点的基础上向下细分,将每个季节平均分成6段,全年为24段,一段为15天左右,如此便有了“二十四节气”。

可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特有的一种划分法,是不折不扣的“中华遗产”。

论起来,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名字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有了二十四节气,农事的时间就可以基本确定了,比如我国甘肃省陇中地区的播种,通常是在“春分”前后,不管阳历和阴历究竟到了哪天,只要节气变换至春分,耕种就开始了。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经验总结之下,二十四节气还产生了与其对应的农谚: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文我们说到,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起源于汉朝。

《春秋命历序》说:“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与授时方法。

《新制灵台仪象图》中的观象台《新制灵台仪象图》中的黄道仪

实际上,我国在商朝已出现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名称,而汉代是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二十四节气这时候才完全确立——汉武帝时期,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即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如立春、惊蛰、清明等;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如雨水、春分、谷雨等。“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

《新制灵台仪象图》中的象限仪

而流传至今天,人们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除了“节气”与“中气”之分,古人还将每个节气的15天分为三候,即通过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将每个节气分为三个阶段。如立春的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在第一阶段,东风开始送暖,大地解冻,第二阶段,蛰居的虫类慢慢苏醒,到了第三阶段,鱼到水面上游动,还有没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

实际上在明代以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相对简单——把又1/4天除以24,得15又7/32天,测好冬至这一天的具体时刻,从这一刻算起,按顺序排下去就可以了。而明清以后的划分比较复杂,是把太阳在星空走过的路线——黄道长度均分成24份,太阳走过一个节点即交一个节气。也就是说,每个节气的时间长度并不完全一样。

如今,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1至2天,即农谚所谓“上半年是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最多相差一两天。”

《月令广义》中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华文明精华,上应天体运行规律,下合劳动人民生产节律,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早已根植在中国大众的心中。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其中有些节气如“清明”“冬至”等已经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了固定的节日。

实际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仅相关于农事和日常生活,也相关于谚语、歌谣、传说等,还相关于风水、风俗、占卜、地理甚至是诗词、艺术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古往今来,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诗词、学术著作、书画作品等数不胜数,如唐代诗人元稹写过完整而生动的《咏廿四气诗》,其中第一篇《立春正月节》是这样写的:“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全诗把春天来临的冰开鱼跃以及雨来雪化、万物蓬勃等景象写得十分生动。

《类编历法通书大全》

非但盛行于中国,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早就跨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人民时至今日依然在传承、弘扬着二十四节气及其附着的文化,尤其是日本,二十四节气传入已有多年,有些节气甚至被列入日本的法定假日,这充分表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

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当继承之,弘扬之,而继承与弘扬的前提就是了解之。

《三历撮要》

附一:24节气之72候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附二:《淮南子·天文训》(四库全书简体标点版)节选

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咸池为太岁,二月建卯,月从右行四仲,终而复始。太岁迎者辱,背者强,左者衰,右者昌,小岁东南则生,西北则杀,不可迎也,而可背也,不可左也,而可右也,其此之谓也。大时者,咸池也。小时者,月建也。天维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岁而移,十二岁而大周天,终而复始。淮南元年冬,太一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丙子。二阴一阳成气二,二阳一阴成气三,合气而为音,合阴而为阳,合阳而为律,故曰五音六律。

音自倍而为日,律自倍而为辰,故日十而辰十二。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六,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为月,而以十二月为岁。岁有余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岁而七闰。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三日,则夏至之日也。岁迁六日,终而复始,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庚子受制。岁迁六日,以数推之,七十岁而复至甲子。

甲子受制,则行柔惠,挺群禁,开阖扇,通障塞,毋伐木。丙子受制,则举贤良,赏有功,立封侯,出货财。戊子受制,则养老鳏寡,行稃鬻,施恩泽。庚子受制,则缮墙垣,修城郭,审群禁,饰兵甲,儆百官,诛不法。壬子受制,则闭门闾,大搜客,断刑罚,杀当罪,息关梁,禁外徙。

甲子气燥浊,丙子气燥阳,戊子气湿浊,庚子气燥寒,壬子气清寒,丙子干甲子,蛰虫早出,故雷早行。戊子干甲子,胎夭卵《卵段》,鸟虫多伤。庚子干甲子,有兵。壬子干甲子,春有霜。戊子干丙子,霆。庚子干丙子,夷。壬子干丙子,雹。甲子干丙子,地动。庚子干戊子,五谷有殃。壬子干戊子,夏寒雨霜。

……

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八,主二月,下生无射。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仲吕之数六十,主四月,极不生。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应钟生蕤宾,不比正音,故为缪。日冬至,音比林钟,浸以浊。日夏至,音比黄钟,浸以清。以十二律应二十四时之变,甲子,仲吕之徵也;丙子,夹钟之羽也;戊子,黄钟之宫也;庚子,无射之商也;壬子,夷则之角也。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黄钟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音以八相生,故人修八尺,寻自倍,故八尺而为寻。有形则有声,音之数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为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秋分《艹票》定,《艹票》定而禾熟。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艹票》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律以当辰,音以当日,日之数十,故十寸而为尺,十尺而为丈。其以为量,十二粟而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为一两,天有四时,以成一岁,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两而为一斤。三月而为一时,三十日为一月,故三十斤为一钧。四时而为一岁,故四钧为一石。其以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

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下生者倍,以三除之;上生者四,以三除之。太阴元始建于甲寅,一终而建甲戌,二终而建甲午,三终而复得甲寅之元。岁徙一辰,立春之后,得其辰而迁其所顺。前三后五,百事可举。太阴所建,蛰虫首穴而处,鹊巢乡而为户。太阴在寅,朱鸟在卯,勾陈在子,玄武在戌,白虎在酉,苍龙在辰。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午为定,未为执,主陷。

申为破,主衡。酉为危,主杓。戌为成,主少德。亥为收,主大德。子为开,主太岁。丑为闭,主太阴。太阴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东井、舆鬼为对。太阴在卯,岁名单阏,岁星舍须女、虚、危,以十二月与之晨东方,柳、七星、张为对。太阴在辰,岁名曰执除,岁星舍营室、东壁,以正月与之晨出东方,翼、轸为对。太阴在巳,岁名曰大荒落,岁星舍奎、娄,以二月与之晨出东方,角、亢为对。太阴在午,岁名曰敦《爿羊》,岁星舍胃、昴、毕,以三月与之晨出东方,氐、房、心为对。太阴在未,岁名曰协洽,岁星舍觜参,以四月与之晨出东方,尾、箕为对。太阴在申,岁名曰君滩,岁星舍东井、舆鬼,以五月与之晨出东方,斗、牵牛为对。太阴在酉,岁名作鄂,岁星舍柳、七星、张,以六月与之晨出东方,须女、虚、危为对。太阴在戌,岁名曰阉茂,岁星舍翼、轸,以七月与之晨出东方,营室、东壁为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567.html

------分隔线----------------------------